️➡️作者背景
麦家的成名路:童年,军旅,成都,老家富阳。
童年孤独,日记是他唯一的朋友。第一篇小说写了11年,被拒稿了17次,最终却获得了8项文学奖。
军旅生活17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喜欢国外一个作家的小说作品,几乎能背的程度。
转业成都11年,高产时期。
回到老家。(与童年和解,与自己和解?以前的他,不是不愿回老家吗?)
➡️好句摘录
️️️山像凝固的浪花,一浪赶一浪,波澜壮阔。
嫩绿的叶芽像一支秘密“部队。
秋末冬初,风是染料,把碧绿的树叶子一层层染,最后染成黄铜色。
那声音像冰封的雪在被刀割,被锤击。
笑声腾腾地扬上天。
爷爷像一棵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老榕树,上遮天下盖地,里三层外三层。
我像三月里的桃树,一夜之间变成一幅画、一本诗,花枝招展,灿烂得连自己都认不得。
香气驱散了空气里的污秽,像给空气撒了一层金,像闪闪金光点亮了人眼睛一样,拉长了人的鼻子。
诱惑像雪地里的青草一样冒出来
百草不如一木,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沉思录》
➡️阅读随笔(第一至二章)
第一次看麦家的文字,惊叹于他的文笔那么好,环境描写如身临其境,这让我一边读一边在心里想,阅读还是要读名家的作品,读起来是种享受,忍不住想做摘抄的那种。
️️但是,这也让我反复自问:这是我第一次读男性写的书吗?我本人不适应男性的文笔吗?这本适合女性读吗?还是只是不适合我?我实在不喜欢男人们粗俗的表达。
读前两章的时候,我用的是阅读本,看不到其他读者的标记分享。
读着,读着,麦家的文笔引起了我强烈的不适感,于是我放弃阅读本,换回微信读书。我喜欢这种一边阅读一边能看到同类的联通感。
回到微信读书,看到一段描写,有人标记。点开一看,有一条标记说,余华在《活着》里用了同样的比喻。
我才想起,我读了余华的作品,也是男作家写的,似乎没有让我有太明显的性别不适感?
仔细想来,大约是余华的句子比较冷静,麦家的句子过于生动。
这么想来,虽然书还没读完,论文采,《人生海海》麦家胜,但余华的《活着》,文笔朴实,却让人心碎。
看来,一部好作品,文笔不必第一,表达了什么却可以排出个前后来。
关于上校五怪之一,养猫狗的问题,无论是作者的下笔还是标记的评论,都会提到,对猫狗比对人好。这会引起一些人的酸。什么我想成为有钱人家的猫狗,什么对父母和配偶都没有对猫狗好这样的话,种种言论,经常听到。
️这几年,我也养猫了。养动物必然有开销,还要分配时间照料。旁人的评价,自然来源于金钱和时间的投入,背后还是价值观问题。
我也在想,我为什么养猫?
小时候,家里有一只小猫。
关于它的印象只有两个,一个是睡一觉醒来,发现被窝里有个软绵绵毛绒绒的圆圈圈,那种惊喜感一直印象深刻。于是后来,我和哥哥都喜欢和猫睡觉,可是只有一只猫,两个人应该是要争抢的吧?
另一个印象是,有一天,猫不见了,好几天没有回家。我们到处找也没有找到,很久很久以后,听妈妈说,或许是有人把它毒死了,或许是它自己吃了什么不该吃的,死在了后面田边下面的一颗树上。也许,哥哥和我一样,都只听到它的后来,再也没有见到那只小猫了。
后来,家里再也没有养猫了。不知道那只猫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多久?应该只有很短的时间吧?那是我们多大的时候呢?好像也没有很明确的答案。
或许,高兴或是难过的时刻,才会稳稳的留在记忆里。这份记忆不是清晰的,也不是现成的。只在某个时刻,你发现你好像喜欢猫,你发现你好像喜欢猫团成一个圈的样子。
至于猫陪了我们多久,是不是每晚都要和哥哥争一回,这些都没有清晰的记忆。但是,应该会有某一天晚上,想要猫,但是它却在哥哥那的情景。
也许是童年的不满足,现在来填补?
记得在北京的时候,第一份工作,单位出纳,什么姨,她养了一直猫。我竟然想不起她的名字了,瘦瘦的高挑的身材,长长的头发,发尾略略的有点小卷,精致小巧的五官。
大概是出纳都很严谨吧,所有的单据最后一道关卡就在她手上。常常,她要是手拿着单据从出纳室,走到业务室和流程室,肯定是某张单据出现了错误,而这个错误,录入错了,审单也审了,复核又过了,财务入账了,最后到了出纳手上,这么多人犯错,被她纠出来,准是个暴雷。
我一直记得她,就是因为她家有只猫,也因为我那时候做录入,害怕她拿着单子走过来。要是她和颜悦色不声张还好,但她要是大张旗鼓的,我怕就会原地消失了。
没有纠错的大多数时候,她对每个人都很好,她的工作好像很清闲,却完全不影响她在公司的地位。每当我去她办公室的时候,她喜欢热情的喊我“田儿”,北京当地人那种地道的儿发音,很亲密那种。我那时候是单位最小的,也因为小小年纪北漂,大家都很疼爱我。
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我大概没有看过她养的猫。但她养猫,是全公司的人都知道的事情,大概是她每天茶余饭后都讲猫的话题吧。想起她,就等于想起猫。她的世界里,猫是她的孩子。
前些年,我们都用上了智能手机。QQ上的朋友,一下都来到了微信上。朋友圈大火的时候,还是那家公司的孙姐养了猫。虽然很久没有见过面了,朋友圈却经常看她晒猫。
看着看着,或许某一瞬间,自己心里也想冒出过养一只猫的闪念?
前几年,孩子们还小的时候,她们总对院子里、马路上别人家小猫小狗特别感兴趣,一向不懂猫狗品种的我,看着她们能说出各种品类的猫狗,又惊讶又佩服。
有一天,朋友圈一个卖纪梵希的柜台女孩,晒了她家猫的全家福。
一张藏蓝色的沙发,一只黑煤炭一样的猫妈妈,七个猫崽崽,有两只黑白相间,五只也像猫妈妈一样有着纯色的黑煤炭,看起来傻萌萌的,细看神态又各不相同。
那个女孩说要找爱猫的人,收养她新添的猫崽崽。
我动了心思。
对着那张全家福看了又看,在两只黑白相间的猫中间,认养了一只。女孩说,这只小猫是七只猫崽崽中体格最强壮,最聪明的。说它聪明,是它不要教,就自己第一个学会了用猫砂盆。
当时,我只能凭它和另一只黑白相间的猫在照片上的位置来区分它们,现在,时间久了,已经记不清和我们一起生活了三年的猫,是照片上的哪一只了。它们俩很像,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我对猫界的品类之分不感兴趣,也很少花很多心思和时间,给猫买各种装备和零食。
它只享受品牌的猫粮和品牌的猫砂。偶尔,孩子们买过一次猫条。我是不让它上沙发和床铺的,它倒还算自觉。
如果它不扒沙发磨爪子,大概它就是一只不会挨训的幸福猫了。可惜,它经常伸着爪子搞破坏,便也只好挨训了。
每当我给她铲猫砂的时候,也会有人说,这只猫比我都幸福。
说这话的人,不喜欢猫是肯定的。或许,还缺点爱吧,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像猫一样,有吃有喝,有人陪,有人照顾。或者说,希望过上像猫一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神仙生活。
要么,我不养猫了,把养猫的时间和金钱放在照顾人身上?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身边的人更幸福更高兴更满意?
我想未必。还是做唯一的自己,才好,才对。
(由《人生海海》第二章上校和猫想到的。)
“我”和表哥的关系,因为经常共同骂上校,变得更牢固。
读这句话,觉得心智忽地就成熟了些。生活中确实如此。你会和养猫的人有共同话题,你会和有共同目标的人一同走一段路。就像有些读者在这句话上的标记:
读《熊镇》学到的:想让人们团结起来并不困难,只需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
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说:“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的坏话。”
这两句点评很精彩,还有更精彩的。有人说就像闺蜜一起吐槽,亲密度就增加了;也有人说,小朋友因为有共同的“敌人”成为好朋友,还有人说,想要增进父子关系,就一起做一件坏事,一件不行就两件。
评论很好看,就像热文热视频底下的评论很精彩一样。我喜欢看别人的点评,一个点,不同的人可以蔓延到不同的地方去。所以这次想把闲置的阅读本好好用起来的想法,看来彻底要闲置了。阅读本存在的理由也是它鸡肋的地方。
小爷爷寻死,上校救活了。得知他寻死的原因,上校自己掏出来10块钱给他,还拿自己开解小爷爷。
看到这里,家里的网课已经停止了,屋里已经特别安静了,作者对上校的看法也要发生改变了。同样的,读这篇小说开篇的文笔不适感也已荡然无存了,吸引力越来越强。上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似乎越来越有故事,越来越高大了。
读到这里才明白,这是作者在欲扬先抑吗?是的。
结语
2023年1月22日,农历大年初一,打卡:
✅读书:《人生海海》,作者:麦家
➡️阅读时间:3:30pm至10:00pm
➡️阅读范围:作者介绍,第一,二章
✅日更:《人生海海》第二章闪念随笔
✅运动:30分钟,跳操
✅早睡:计划12点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