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本书,可以说源自于一个美丽的误会,当然这其实也是一个极具遮掩性,很冠冕堂皇的“遮羞布”!众所周知的达芬奇有一份手稿实在1966年发现在西班牙马德里国家图书馆,所以以发现地作为名字是一贯的。与其说出于对达芬奇的崇拜,其实也是附庸风雅的想了解一二,所以才会有了阅读《马德里画稿》的机会!
感谢这个美丽的误会,让我结识了一位20世纪的文学大师,再次感受到散文的魅力,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艺术的美感和附着于建筑上内容与意义。我很喜欢音乐,尤其喜欢肖邦的音乐,因为在他的音乐中感受的到藏于瘦弱的身躯中,流淌于血脉中的铿锵和血性;虽然自己的字自从小学二年级之后就没有长进过,却非常喜欢颜真卿的笔墨,在那雄秀端庄,饶有风骨隐蔽锋芒的笔画中,蕴藏着刚正不阿,忠君爱国以死明志的气节;这也是为什么在看完阿尔丰索·雷耶斯的散文之后会喜欢的原因,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对祖国墨西哥的深爱,和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在看了阿尔丰索·雷耶斯的散文之后,你会爱上他文字中的诗情画意,“清风梳理着岸边的高莎(梭)草,制造出一片静悄悄的水雾,闪现出银样的光辉。”有时读着读着会觉得这个浪漫、细腻而又严谨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是墨西哥人。然而,在他的文字中也能体会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对战后满目苍夷后的绝望叹息和叩问。《马德里画稿》的创作时间是在他的父亲在战死之后,阿尔丰索·雷耶斯不得已的流亡生活的开始的作品,此时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造成的失业浪潮和经济拮据,用他自己的说法是“贫困交加,自由自在”。贫困只是肉体上的,而真正获得自由的是思想与精神,这正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来源与支柱。
其实对于外国文学作品,当然能够看原文最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然而外语水平的有限只能望而兴叹,好在有优秀的译者做媒介,翻译这些优秀的作品,让我们没有错过这部集智慧、才干和艺术水平的作品。译者是北大西语系教授与博士班研究生导师的赵德明教授,他也是最早把秘鲁/西班牙双重国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译成中文,介绍欸中国读者的中国西班牙语文学研究者。
最后,虽然书中有阿尔丰索·雷耶斯的照片,但是还是去网上找到了语言文字的描述:“阿尔丰索·雷耶斯留着墨西哥式的小胡子:平直、两端下弯,与热烈而顽皮的眼神以及常常露出笑颜的两腮酒窝十分和谐。那是他还个子不高、微胖。我以为他会永远这样下去,永远是个顽童,永远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但他已经很老练,而且很有名气……”(取自胡安·拉蒙·希梅内斯《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