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不能做一个有故事的人,那我愿做一个编故事的人,也挺好的!
王维审老师在《做有故事的教育》书中曾说,人天然的亲近故事,无论孩童还是成人,都愿意在故事里寻找自己需要的情感和印记。
孩子是什么?他们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踏春赏花,外出游玩,别有一番乐趣,但要记住:花儿有生命,小树有生命,小草也有生命!总是跟一年级的孩子们上思想教育课,倒不如讲个故事,让他们学会爱护花草树木,来得更有实效。
跟小孩子讲故事,真的是一个比较舒适的沟通模式。
今天,我借助图画,编了个故事给班里的孩子们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喜的是,故事过后,他们已知道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才叫真正地爱护花草树木。作为老师,我也希望他们和校园里的花花草草一起长大,做一个可爱的人儿。
翻开《端午粽》,细细品味“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蘸上白糖,吃一口奶奶亲手包的红枣粽,那是记忆里最幸福的味道。
(题外话)记得儿子当初在读一下时,也读过这篇课文,还曾问:“妈妈,为什么书中好多课文都是写外婆,都没说奶奶?”那时,疫情期间,我们刚好住在奶奶家里,他奶奶听他这样问,就说以后你可以写奶奶也会包粽子。我就告诉他,作者可能和外婆的感情比较好,刚好选取的他们间发生的事吧。现在回想起来,确实部编版很多课文都写到了外婆的事,不知是不是巧合,哈哈!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要了解这个习俗的来历,自然离不开讲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粽子外透着粽叶的清香,里面裹着的是人们千年来的期盼与祝福。吃粽子纪念屈原,千百年传承至今,已成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我从小在北方长大,吃过的粽子并不像南方的粽子似的花样繁多。嫁来南方后,第一次吃婆婆包的红豆粽、鲜肉粽、海鲜粽等,一脸惊讶。原来粽子还有这么多口味呀!正所谓,中华大地幅员辽阔,美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
我把我的故事说给你听,你把你的故事讲给我听,这真是一趟特别美妙的旅程。
让我们在故事里找寻各自所需的情感和印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