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这是个只要不问就一定吃一辈子亏的问题》](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I4MTMwMw==&mid=402409740&idx=1&sn=2e6faafcb6a8e97bd7fecf9d00db82cb&scene=4#wechat_redirect) 2016-02-23
<hr>
一、文章概要
1.“什么更重要”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所谓的“价值观”,最终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个东西是好是坏多好多坏多么重要,脑子里清楚才算是“有意识”,而所谓“清醒”是知道如何判断;
真正想明白,需要智慧甚至勇气 —— 敢于去认真思考“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2.“什么更重要”就好像大脑的一个过滤器,跟计算机里的“GIGO”概念一样的: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只能是垃圾 ……
3.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无意识”(“潜意识”、“被植入”)的,不过这个证明难度比较大,因为
(1)有意识的人难以理解无意识的人;(2)无意识的人不认为自己“无意识”……
当然还是能够证明 ……
例证一:从很多人在工作上的行为模式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工资最重要;
之前作者分享过的[《基础知识:三十分钟看清经济机器如何运转》](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I4MTMwMw==&mid=400024899&idx=1&sn=c7e00412abfce668256a0b149260929b&scene=4#wechat_redirect)里,
桥水基金的老大Ray Dalio 给那些追求财物安全和成功的人三条建议:
(1)不要让债务增速超过你的收入;
(2)不要让你的收入超过你的生产力;
(3)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你的生产力。
综合起来就是,你的生产力远比你的薪水更重要。就像查理·芒格说的“想得到什么,就要成为配得上什么的人。”
这就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
例证二:作者教GRE写作,GRE写作的题目喜欢问“同意或反对某个观点的程度”,所谓“程度”就是需要清楚的价值观的,所以“拷问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很多人没有,也不这么认为,反而坚信自己的问题出在词汇、英文水平上。
于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训练是无用甚至有害的……
4.有清晰价值观的人像一个“矢量”,有一个具体的方向引导其运动;而没有的人像“处于布朗运动状态的粒子”;
而所谓“坚定”、“信仰”、“勇气”、“毅力”等等,其实都是价值观决定的 —— 认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怎么会不做呢?
5.对于作者来说,那是个幸运事:放弃了临时抱佛脚。
因为有“临时抱佛脚”这种冲动说明了自己过去少做了某件原本更重要甚至最重要的事,是自己的问题,现在做不好,也只能“受着”。
6.“什么更重要”是做选择依据,而它的判断标准,最可靠的来源是“学识”。
如何打磨自己的价值观:
记录下来,甚至以文章的形式更深入地整理。
记录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有迹可循”,利于日后 对比、对照,反复审视
<hr>
二、特别喜欢的句子
1.什么更重要? —— 这是一个不大可能直接获得答案的问题,这是一个答案必然不断演进的问题,这是一个只有靠自己才能搜寻答案的问题,这是一个答案只对自己起作用的问题,这是一个必须也只能反复追问的问题……
2.多么简单的问题!多么重要的问题!多么不成比例地重要的问题!
3.应用更重要?还是理论更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东方与西方并不相同,因此各自做出了选择,也因此最终的发展方向与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4.“收入超过生产力”的问题在于,首先,它不长久,不可持续;其次,其实更为关键的是,它会抑制你的生产力成长。于是,长期来看,终究是不划算的,因为最终(At the end of the day),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的生产力,收入只是生产力的临时标价而已。
<hr>
三、个人思考(不局限于文章内容)
“什么更重要”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作者写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里,现在过去了一年多,自己也养成了习惯每天都小结思考一个“什么更重要”的例子,虽然没办法每一次都收获特别高质量的点子,但在某些时间点突然想要认真应用这个问题来思考事儿的时候会显得很轻松自然。
我觉得,养成习惯就是有这样的好处,不管状态好与坏,它都能够“自动自发”地执行,特别让人省心。
思考“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让我最受益的场景是,有时候做着事儿,心里产生一些动摇、怀疑,就会停下来想一想,如果发现自己确实是在做着目前所能想到又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儿,内心也从容了许多。
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还提到一个相关的训练方法,从“重要程度”和“必要性”两个维度来结合对比判断。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用的,当自己在生活碰上多个因素,比较复杂的选择题时,能够一下子过滤很多选项。
20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