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第17天
再次读到这一节的时候和第一次的感触完全不一样,深深的被作者治愈了,因为在这日更的半个月,脑袋中也出现过无数次想要放弃的念头,看完后内心平静了。
1
阻碍我们成长的悖论
短短的17天,是我目前最充实,成长最快的17天,思想斗争也做了无数次。
因为从未写过文章,担心写不好,纠结犹豫,不敢下手码字;
看着可怜的个位数阅读,时常也会怀疑自己就不是写作的料;
为了提高写作,又去报了很多课程,买很多书籍,可都是听了一两天,又觉得不太适合自己。
书中也说:“凡是报了一堆课没上,买了一堆书没读,心中有无数欲望的人,几乎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
这话现在听下来和17天前写下第一篇笔记比起来,感觉也对也不对,应该也要辩证的看待。
因为听了几个老师的写作课程和拆书课程,发现都很功利,很多课程都是为了快速变现,逼自己每天快速阅读。
跟风选读目前容易爆火的书籍,然后按模板写笔记,最后去投稿拿稿费,达到变现的目的,宗旨就是不能为了情怀而写作。
这种感觉和自己想要的不太一样,可能他们的方法是很有用。
但是最终还是会进入一个频繁选书,各种写书评,模式化操作,批量投稿的状态,反而不能自己静下来写一些自己的人生体验。
也有前辈让我换一本书去写,可能阅读就会好一些,因为这个账号对应的人群不一样,也许他说的也有道理。
(计划是等我写完这本书的笔记后,再考虑写下一本的收获。)
最终听了很多意见,还是没有采取行动,可能是因为太固执,总想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这本书是这么多年过来,我个人的启蒙书,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他让我不再人云亦云,明白了自己这个阶段要的是什么,认清了自己欠缺什么,虽然还远远没有达到“觉醒”的状态,但是他让我明白,我们的人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事。
所以就单纯的想把这本书读得更细一点,每天更新一节,也是记录自己每一次阅读的收获。
我深知,以前为了追求快速拿到结果,四处找选题,追热点,换赛道,最后精疲力尽,一事无成的痛苦。
再也不想去走曾经错误的路,忘记享受过程,最终只有焦虑,数据不好就开始想着换赛道、怀疑自己,总是没有定性。
我相信:“总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看不到结果。”
02
找到阈值开关
打破成长悖论的方法就是不计得失的行动起来。
这是一个反人性的方式,很少有人能做到,估计也是很少人成功的原因。
太多人都是在自己坚持行动的路上,因为看不到结果,放弃了行动。
结果,是对我们付出最好的反馈。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循序渐进,直到突破阈值,这个一定需要行动量来堆积,只有足够的积累,才会到这个临界点。
而很多人在突破阈值前,就放弃了,导致功亏一篑。
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多么经典的一句话,但凡不能让自己坚持到突破阈值的人,都不太可能看到后天的太阳。
而我的阈值在哪里呢?说实话,我也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10天半个月,应该是3个月起步。
我深知以目前自己的能力,承载不了过多的关注,那又何必去在意眼下的结果呢?
03
做一个聪明的“傻瓜”
书中对这个“傻瓜”特意打了引号,也就是说,不是让我们真的去做一个傻瓜
真的去做一个不思考,不进步的傻瓜,无论时间沉淀多久,可能都不会有所变化。
要怎么去做聪明的“傻瓜”是有方法的:
01远离光想不做
行动力强是因为发自内心的认可行动背后的原理,愿意全身心的去执行,
而不是听别人说好,就觉得好,到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那不是真的认可,自然只会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
02判断方向是否正确
“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去行动。”
确定了方向,就一股脑先去努力,然后在行动中去调整,一步步完善后面的目标,只有真心接受某一个方法,才会用尽全力去执行。
同样的一本书,有的人看过觉得是鸡汤,最后束之高阁;可有的人视如珍宝,并把里面的方法论付诸实践,那收到的结果将会是天壤之别。
其实身边也会有家人、朋友劝说,还是放弃吧,这样写下去,有什么价值呢?
到目前我也没有办法在还没有任何成绩可言的时候,去判定一件事情会不会有结果,也不能判定这件事情值不值,只有最终突破了阈值到达另外一片天地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而起步阶段,更重要的是自我的成长和收获,只要方向没有错,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做一点点有意义的事,过程就是有价值的。
无数美好的结果,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用心经营,享受当下,才有可能会达到自己想要的顶峰,假如什么都不做,那一定不会有登顶的时刻。
所以,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不念过往,不负当下,不惧未来!
以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