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狼,我们往往会想到凶残这个词。狼对待猎物是凶残的。除了凶残我们是否还了解狼的合作、团结、耐力、执着、拼搏、忠诚、自知之明等这一系列的品质呢?
在六七十年代,曾经有这样一位北京知青,他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在长达11年的插队生活中,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并与他亲爱的小狼共同患难,他就是姜戎。
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草原人对狼的爱和恨、狼的神奇魔力、使姜戎与狼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关狼的种种细节,均使他沉迷于其中,从而他进行了30余年的研究与思索,写出了这部有关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天道的长篇小说《狼图腾》。
这部小说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
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等等。
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
1、 狼的军事才能
这年冬天,大群大群的黄羊越过边境,进入额仑草原,老猎手毕利格老人带陈阵去打猎,给陈阵一个接触狼的机会。
凌晨,陈阵跟着毕利格老人来到西南大山的一个山坡上埋伏下来。老人没带枪,也没带狗,只带了望远镜。
他们找到一处有利地形趴下了,陈阵在望远镜里看到有狼群在悄悄围向正在吃草的黄羊群。他恍然大悟,明白了老人今天为什么不带枪不带狗,原来打算坐收渔利,河蚌相争,渔翁得利。他安静的趴在那里观察着前面。
过了很久,老人用胳膊碰了陈阵一下,他急忙拿望远镜往雪坡望去。只见黄羊还在紧张的抢草吃。但是,他看到一条大狼从狼群的包围线撤走,往西边大山里去了。他紧张的问老人是不是狼准备撤了。
老人说这样的机会五六年也碰不上一回,这么难找的机会狼不会放弃的。应该是头狼看着这群黄羊太多,派这条狼掉兵去了。
不一会儿,陈阵果然见有六七条大狼悄悄的加入了包围圈。三面包围线已成形。
看到这里,对狼的感觉仿佛不是动物,而是静静的守在防线外,等着进攻的战士,而这战士,又仿佛久经杀场,有组织,训练有素。
时间又过去很久,狼群依然没有下手的迹象。陈阵又沉不住气了,老人压低声音告诉他,打仗没耐心不行,成吉思汗就那点骑兵,咋就能打败大金国百万大军,打败几十个国家,光靠狼的狠劲还不行,还得靠狼的耐性。
老人告诉陈阵,狼在等黄羊吃饱了打盹。陈阵不相信狼有这么聪明,还明白等黄羊撑得跑不动了才下手。老人说狼比人精。
他俩在雪窝里趴了大半天了。对面山坡上近千只黄羊还在快速的刨雪吃草。
陈阵看到狼群围猎的动作很轻很慢。只要羊群中多了几只抬头了望的公羊,狼群就会低下头伏在草丛中一动不动,连呼出的白气也极轻极柔。
黄羊群继续拼命抢草吃。
天快黑了,黄羊的腰鼓更鼓了。有的黄羊撑得四条腿叉开,已经并不直了。黄羊吃不动了。
陈阵开始紧张起来,他从望远镜里看到狼群已经开始收紧半月形的包围圈,黄羊群的东、北、西三面是狼,而南面则是一道大山梁。山梁后面是大雪盆,雪最深的地方可以淹没旗杆。
老人分析按照狼的计划,三面狼群把黄羊赶过山梁,再猛劲往下一压。准备把黄羊群赶进大雪盆,冻进雪窝,这样就可以等到来年春天有食物吃了。
陈阵这时似乎明白了,明朝大将徐达,在关内百战百胜,把蒙古人赶回草原,一攻入草原就立即陷入全军覆没的境地。蒙古人学了狼的战术,再利用地形等有利条件,徐达的失败让人可以想象的到。
狼群终于开始总攻,最西边的两条大狼在狼王的率领下,闪电般冲向靠近黄羊的一个突出山包。这是三面包围线的最后一个缺口,抢占这个山包,包围圈就成形了。
这一组狼的行动,象发出三枚全线出击的信号弹,憋足劲的狼群从草丛中一跃而起,从东、西、北三面向黄羊群猛冲。在高原中嗖嗖飞奔的狼群,像几十枚破浪高速潜行的鱼雷,向黄羊群冲去。撑得已经跑不动的黄羊,惊吓得东倒西歪。
这一次,狼的打法,让陈阵真正领教了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狼群如此艰苦卓绝的按捺住暂时的饥饿和贪欲,耐心的等到了最佳战机,居然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解除了黄羊的武装。
他想起老人说的话,打仗狼比人聪明,蒙古人打猎打围打仗都是跟狼学的。打仗的输赢全看你是狼还是羊。
2、狼的团结协作
“文革”前三年,有一小群狼飞进二大队的石圈里,吃了十几只羊。还咬死二百多只。狼吃饱喝足了,又飞出了石圈。石圈围墙有六七尺高,人都爬不过去。
事后,派出所的所长去了,又是照相又是量尺寸,围墙周围没有洞,狼也不是掏洞进去的。
调查了几天,谁也不知道狼是怎么进去的,又是怎么出来的。只有牧民心里最明白。对草原狼越来越着迷的陈阵不相信狼会飞,他骑马几十里路找到那个石圈,仔细考察一番,弄不明白狼是怎么进圈的。
他设法找到了派出所所长,所长给他揭开了谜团。有一头最大的狼,在墙外斜站起来,后爪瞪地,前爪撑墙,用自个的身子给狼群当跳板,然后其他的狼在几十步外冲上来,跳上大狼的背,再登着大狼的肩膀,一使劲就跳进羊圈了。
等里面的狼吃饱了,就再跳板把一条吃饱的大狼送出来,然后再给饿狼搭狼梯,让它也进去吃个狗。
外墙上的两只血爪印,就是里面的狼到外面当跳板时留下的。
陈阵不明白圈里的最后那条狼怎么出来,谁给它当跳板。所长告诉他,那天现场勘察,他见墙里的东北角堆了一堆死羊,至少有六七只,所以他判断,最后一条狼一定是一条最有本事、也最有劲的头狼。
它独个叼来死羊,再靠墙把死羊摞起来当跳板,再跳出去。
陈阵听了所长的讲述,简直有点目瞪口呆,狼懂选择时机,连所长都佩服草原狼如此强的集体观念,它们那样的抱团,不落下弟兄和家人。
3、小狼反常的虔诚
陈阵喂养了一只小狼,这天,他扔给小狼一只硕大的金花鼠。他拎着大鼠的尾巴扔给了小狼。他蹲坐在圈外,准备观看小狼疯狂撕鼠,然后狼吞虎咽。然而,小狼从半空中接到大鼠以后,它叼住大鼠,像叼住了一块烧红的铁坨,吓得立即把大鼠放在地上。
它扑咬了一口立即跳到一边,紧张的看着大鼠,如此三、四次,它确认大鼠对它没有威胁才安静下来。
这时的小狼眼里充满了虔诚的目光。它慢慢走近大鼠,在大鼠身边左侧站住,停了一会儿,忽然恭恭敬敬地先跪下一条右前腿,再跪下左前腿,然后用自己右侧背贴噌着大鼠的身体,在大鼠身边翻了个侧滚翻。
它迅速爬起来,又跑到大鼠的右侧,先跪下左前腿,再跪下右前腿,然后又与大鼠身贴身,毛噌毛地翻了一个侧滚翻。
小狼的动作像一个小男孩第一次独自得到一只囫囵的烧鸡那样,想吃又舍不得动手。
小狼完成这套复杂的动作后,抖抖土,又跑到大鼠左侧,开始重复上一套动作,前前后后,三左三右,一共完成了三套一模一样的贴身翻滚运动。
小狼的反常让陈阵纳闷,他想得脑袋都发疼,突然他明白了,这次给小狼的食物和以前不同,以前都是碎骨块肉,是人工加工过的食物。而这次,是纯天然纯野性的完整食物。
可能狼类是把这种完整有形的食物,作为高贵的狼类才配享用的高贵食物。
小狼第一次面对这种高贵完整的食物,它高贵的天性被激发出来,才会有如此恭敬虔诚的举动和仪式。
小狼的动作让人想不明白,小狼出生二十天就被抱回来了,从来没有参加过狼群中的任何仪式,它为什么能够把这三套动作,完成得如此有条不紊,又章法严谨呢?就好像每组动作已经操练过无数遍,熟练精确得像是让一个严格的教练指导过一样。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小狼喘了一口气后,还是不去撕吃肉,它抖抖身体,把皮毛整理干净,突然高抬前爪,慢慢地围着大鼠跑起圈来,它兴奋地眯着眼,半张着嘴,半吐着舌头,慢抬腿,慢落地,就像苏联大马戏团马术表演中的大白马。
一板一眼地做出了带有鲜明表演意味的慢动作,小狼一丝不苟地慢跑了几圈以后,又突然加速,但无论慢跑快跑,那个圈子始终一般大,沙地上留下了无数狼爪印,组成了一个极其标准的圆圈。
小狼的举动让人头皮发麻,难道小狼不敢立刻享用如此鲜美野味,它必须向腾格里画圈致谢,无神论者碰上了神话般的现实。让人无法用本能和先天遗传来解释小狼的这一奇特行为,草原狼的行为,难以用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
小狼仍在兴奋地跑圈。它已经一天没有吃到鲜肉了。按照常理,饿狼见到血肉就是一条疯狼,那么,小狼为什么如此反常?做出像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才有的动作来呢?
它竟然能忍受饥饿,去履行这么一大套“宗教仪式”,难道在狼的世界里也有原始宗教,并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支配着草原狼的行为,甚至能左右一条尚未开眼就脱离狼群生活的小狼,陈阵不停的问自己。
难道原始人的原始宗教,是由动物带到人世间的,草原原始人和原始狼,难道在远古就有原始宗教的交流,神秘的大草原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人去破解。
小狼终于停了下来,它蹲在大鼠前喘气,等胸部起伏平稳之后,使用舌头把嘴巴外沿舔了两圈,眼中喷出野性贪欲和食欲的光芒,它立即从一个原始圣徒陡变为一条野狼饿狼。它扑向大鼠。
狼图腾这件民族精神武器一直被埋没在草原,现在总算挖掘出来了。看来它一点儿也没有生锈,依然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古老的狼图腾在现代世界最先进的思想精神武库里依然闪着灿烂的光辉。
也正是由于草原民族对农耕民族的长期不断的输血和混血,才使整个中华民族,断断续续延续了中华民族精神。
《狼图腾》不仅仅是一部史诗般的小说。书中的狼,以一种颠覆传统的全新形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它强悍、智慧、温情。为了自由尊严以命相拼。《狼图腾》带给读者的强烈震撼还在于它的文化学术价值。
在所有的狼故事或者对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优劣比较中,《狼图腾》又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
此书,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变现私教课(4)篇3952字,累计1047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