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圣小课堂——宁远城之战
1619年萨尔浒之战结束,整个东北的局势明朝由攻转守,局面变得很是艰难,袁崇焕在这一年刚刚考上进士,所以没他什么事。
1622年,辽东战事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后,再次发动战争大败明军,夺取了广宁重镇,把明军逼入关锦防线。
经略熊廷弼和巡抚王化贞认为,靠关锦防线的几座城池堡垒也守不住,干脆带着残兵败将和十几万老百姓,向最后的关卡山海关撤退,但在半路上又被努尔哈赤围在“十三山”这个地方,最终只带回来六千人。
而袁崇焕也是在这个时候,和导师孙承宗接手了辽东防务,因为努尔哈赤经济比较差,部队要以战养战,辽西走廊已经被他掳了个精光,没有油水可捞,自然就退走沈阳。
努尔哈赤走了,边防就要重新做起来了,朝廷针对如何防守的问题,分成两派开始撕,最后由孙承宗孙老师占了上风,着手重建关锦防线。
孙承宗领导的四年里,明军收复大城9座,堡垒45座,训练兵马11万,装备器械无数,袁崇焕也被委任要职,防守宁远城,现在的关锦防线可以说是固若金汤,努尔哈赤可能也在某个孤独的夜晚默默喝闷酒吧,实在是不敢南下。
不过老话说的好,树大招风,强人背后有人捅,尤其是在朝廷这个勾心斗角的大环境里,1625年,孙承宗受不了反对派键盘侠般的弹劾,比如说他修关锦防线花销太大,朝廷连税都收不上了,官员们还等着发工资呀啥的。
更可气的是,魏忠贤说他图谋不轨,气得孙承宗直接一封辞职信,从此陌路人。
对孙承宗辞职最激动的估计就是努尔哈赤了,因为这个孙承宗犹如囚禁了他四年一般,使他没有再往南踏出一步,现在孙承宗辞职他就最高兴啦。
孙承宗接任者叫高第,这名字一听就不擅长打仗,高第一上任就新人新气象,把山海关以北的守军全部撤回了关内,让明军这四年的汗水、银两、粮草全部付诸东流。
当时袁崇焕42岁,已到不惑的年纪,但他坚持孙承宗老师的战略,把宁远城守到底,于是接到高第退军的命令之后,回复:拒不撤军,死守宁远!
这句话可不是闹着玩的,因为仅仅两个月后,努尔哈赤就亲率6万人向宁远城杀来,而宁远城仅剩1万士兵,因为袁崇焕抗命之故,山海关势必没有援军来帮帮场子,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宁远城之战,袁崇焕心里也是盘算过,赢面还是有的。
首先,努尔哈赤已经67岁了,巅峰期早就过了,而自己42岁,正是当打之年。
其次,双方装备差距比较大,明军已经进入了半热兵器时代,有鸟铳、火炮等守城利器,还有亲自监工完成的高大城墙加持,而努尔哈赤那边,还在纯冷兵器时代,攻城设备非常简陋,比某个电视剧里的还差。
最后,就是双方的决心,这4年里,袁崇焕和他的那一万多兄弟,不说出生入死也算是情同手足,明军可以战至最后一人,因为他们要守护自己的土地,而努尔哈赤就不一样了,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劫掠,如果是亏本的买卖可不干,也干不了,既然南下打劫有搞头,那就开战吧!
袁崇焕做完坚壁清野和稽查内奸的工作之后,命总兵满桂、副将左辅、参将祖大寿、副将朱梅分守城东、西、南、北四面,11门压箱底的葡萄牙大炮抬出来架在墙头,并刺破手指,以血写书,跟所有守城将士表明心迹,迎接一场血战!
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大军杀到,在城北5里处扎营,作为见面礼,明军在城头放了几炮,导致努尔哈赤又得换地方扎营,换了新地方,再放几炮,如此循环往复,搞得努尔哈赤那天很不开心。
二十四日早上,大家吃完早餐,努尔哈赤发起总攻,攻击地点为城西南角,清军推着盾车和云梯,后面的清军就往城上射箭,明军继续开炮,火力压制,一顿平推,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努尔哈赤伤亡惨重。
一直到中午,努尔哈赤也没有什么进展,吃过午饭,他带领清军转向南城,不知道用了什么设备,硬生生的把城墙凿出4个大洞,这要是被清军冲进来那就完了。
于是袁崇焕立马跑到南城,率领士兵立柱搬石补墙洞,不知道是城墙上哪个天才,临时做出了棉被版燃烧弹,烧毁了城下清军的挖洞装备,然后双方继续鏖战,一直打到深夜,最后鸣金收兵。
袁崇焕本以为第二天战况会更猛烈,没想到努尔哈赤的部队已经被这场面吓呆了,明军的火器太吓人,一炮下去灰飞烟灭,吓得清军不顾努尔哈赤的命令四散奔逃。
接下来3天的攻城基本上只是走个过场,清军司令还顺带安慰一下从没打过这么窝囊仗的努尔哈赤,劝他少生气,生气伤肝。
宁远城虽然守住了,但气哼哼的努尔哈赤,趁着冬天海面结冰,又跑到觉华岛上掳了一波,那里的明军只能防守,出去野战还是不行,所有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努尔哈赤吃着火锅唱着歌,一溜烟儿跑回东北老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