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一直在读汤老师的作品。其中《教育是一种自醒》这篇关于家庭影响力的文章,像在育儿的迷雾里撞见一盏灯,那些关于家庭、父母与孩子的联结,把“教育原是父母自醒修行”的道理,照得透亮又真切。
“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朵”,这比喻实在熨帖。从前看孩子“状况百出”就急得打转,却没想过,孩子这朵“小花”蔫了、歪了,多半是咱这“树根”没扎稳、没给对养分。抱怨孩子怯懦时,没细想自己是不是总用一句“我是为你好”压得他不敢开口;嫌孩子总扒着电子屏幕,转头就发现自己窝在沙发里刷手机,孩子不过是有样学样。孩子哪是来“添麻烦”的,分明是面透亮的镜子,把咱藏在“家长”身份背后的毛病照得明明白白——想护好这朵花,得先把自己这根扎正了,言行里多攒点正向能量,才能真给孩子添养分。
“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初听这话像被扎了一下,静下来咂摸,却全是实在理。孩子本是张素净的纸,咱的脾气、观念、日常举动,就是握着的笔,画出来的“画”走了样,哪能怪纸不好?总揪着孩子小错不放的家长,心里藏着的焦虑早把孩子捆成了紧绷的弦;反倒是那些肯松松手、常回头看看自己的父母,才敢给孩子试错的空间,陪着他在跌跌撞撞里长本事。这让我慢慢懂了,教育哪是“管孩子”,根本是咱自己先学着长大——放下瞎琢磨的焦虑,收收总想掌控的手,用平和又清醒的样子,陪孩子慢慢走。
“教育是一种自醒,孩子与教育是座桥,引我们走向生命的圆满”,这话把教育的底子说透了。养孩子哪是单向付出?分明是借着孩子这面镜子,重新打量自己的成长轨迹。小时候缺的肯定,现在学着给孩子;当年没被允许的“犯错”,如今试着陪孩子担。教他勇敢时,自己先学着直面胆怯;催他耐心时,转头就改改自己的急性子。每次帮孩子跨过一道坎,其实也是自己迈过心里一道关,走过这座桥,孩子奔向更开阔的未来,咱也在时光里慢慢补全了自己,多好。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底色,当父母的,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在给孩子的人生写初稿。往后啊,就揣着书里的这些明白,在教育路上多停停、多瞅瞅自己,好好当棵往深里扎的树根,让孩子这朵花能顺着性子舒展地开。借着这份自醒,让家里的日子更暖,孩子的步子更稳,陪着他走过成长的桥时,自己也能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