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是为了应付学业——一看这名字又红又专,谁会读啊。没想到读着读着就被打脸,平铺的纸张竟像上演连续剧一样,白纸黑字纷纷扬扬绘制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我看到了毛泽东,看到了朱德,看到了周恩来…一个又一个为了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前仆后继,流汗流血甚至伤了肩膀段了胳膊,但是因为有理想,他们依然在黑暗中等待着光明,谈笑风生地憧憬着他们眼里的未来。
印象有点深刻的是对毛泽东的描写,普通民众对于领袖,都会有着景仰和崇拜,但是斯诺写得毛泽东确实平易近人的,说话没有架子,从来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斯诺说他精力旺盛,总是两三点才睡觉,爱抽烟,喜欢吃馒头夹个辣椒。还有一个事情我觉得真的要好好学习,斯诺说他采访毛泽东的时候刚好有人带了几本哲学书给毛泽东看,他说要暂停采访,先看书,于是连着三天两夜都在看书,终于把书读完了才继续接受采访。对于书的狂热和学习的专注力就胜过一般的人吧,厉害!我也觉得毛泽东是个被命运眷顾的人,他的人生轨迹遇到很多人的帮助,最终走向了红色革命的康庄大道,在如此艰苦危险的革命时代没有受伤才得以顺利完成建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
还有彭德怀,他的身世很凄惨,被继母嫌弃,家人不疼爱,九岁被迫离家出走,好在有个好舅舅可以帮助他,后来当兵成了将领,自此回家后祖母像变了人一样,开始称赞他,大家都变得对他非常好,一瞬间我觉得人心真的善变,好可怕。彭德怀脾气暴躁但是他很会打仗,有自己的游击战术,屡次能到胜仗。
随后说说朱德,斯诺说红军之所以经历那么多还好好的,得多亏了朱和毛,可见这两个的地位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相比于其他的将领,朱德是完全的无产阶级,他出身农民,更懂得人间疾苦,在年轻人集聚的红军队伍中,朱德算是少有的比较老的红军,因而经验更加丰富,他参加过科举,也出过国留学,参加过推翻清朝的运动,打仗的经验和他的聪明才智融汇成了独有的游击战术,在战场上为红军争得了一点光明。
除了人物,我觉得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红军长征,特别是在大渡河和泸定桥的时候。根据斯诺的描写,要是当时失败了,那就是红军再也不存在了,一个政党的生命权就在于此。在看书的过程中看得我惊心动魄,也被当时红军那一种不畏生死,豁出性命也要革命到底的精神震撼。飞夺泸定桥是组织了三十个人组成的敢死队冲上前线,这三十人差不多都死光了,而且这30个人是自愿报名的,愿意用自己的身躯为同胞铺路,这种精神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电视剧,致敬这些英烈!我觉得红军长征之所以胜利,一个最重大的原因是他们坚定的信念,其次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一个带头人都非常机智,毛泽东周恩来这些同志真的很聪明,可以及时识别出敌军的计谋,并迅速做出应对策略,兵分几路,哪几个队伍打掩护,修改到哪条线路会安全点,条件艰苦劳累寒冷饥饿,身体本能的基本保障都做不到,但是还可以冷静做出如此决策,并且在所经过的地方散播红色革命宣传,这真的厉害。
最后一个我泪目的场景是斯诺跟红军们告别,红军们非常的朴素,热情。特别是在保安离别时跟斯诺说的: 别忘了我的假臂!别忘了我的照片!我们等着你的航空队!给我送个老婆来!把四两可可送回来!斯诺说这些他做不到的要求要他苦恼,但在字里行间也能看到斯诺对他们的感情,他后面写了一句“也许我是看到他们活着的最后一个外国人了。”红军随时可能死亡,他们如同在刀刃上舔血,但却义无反顾,悲壮又凄凉。
书的最后写到了国共合作,好像事情变得越来越好了,整个中国终于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作为书的结尾不失为一个好结局,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