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初柒,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
生娃第二年,小区附近新开了一家健身房,我和先生跃跃欲试。开始的一周,我们几乎天天去,划船机、卧推加上5公里,尽管每天回到家筋疲力尽,但想想马甲线和6块腹肌在向我们招手,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然而第二周、第三周,各种借口层出不穷。今天上班太累改天吧,明天下雨了万一感冒怎么办,后天同学聚会,就这样,直到卡片过期,真正健身的日子屈指可数。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时有发生,究其原由,是因为我们缺乏了掌控自己人生的本领。我们时常被生活压得透不过气,身体疲惫,心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运动更是被当做了负担。
直到我读了张展晖写的《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这本书,才慢慢明白,自己的生活虽然看上去风平浪静,实际上内里混乱不堪。
也许张展晖你听起来很陌生,但如果告诉你,他曾给逻辑思维的脱不花、罗振宇做过私教,在“得到”拥有百万粉丝,是不是会对这本书有一丝丝好奇了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大多数人看来运动是为了身体健康,不是有句话是这样的说的吗,“生命在于运动”。所以在人们的认知中,大量运动可以提升自身免疫力,从而获得健康的体魄。
所以很多像我一样的人,一到健身房就划船机、5公里。然而真正的事实却是做了大量运动后,身体更疲倦了,没有换来想象中的一觉天明,反而导致失眠加重,即便休息一夜,仍感觉浑身乏力,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和学习。
而美国运动医学会给出的健康体适能原则是,一个人每天有足够的精力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而不疲劳,并有余力享受休闲活动,还能应付突发状况的身体能力。
由此看来,我们对运动是存在误区的,健康体适能原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通俗点儿来讲就是每天有足够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还能享受生活陪伴家人。
除了运动外,我们对健身也存在误区。往往人们开始选择健身,是因为想要拥有傲人的身材,也就是一味地追求肌肉力量和强度,殊不知,这种对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知是错误的。
我们追求的肌肉力量,只有在将行李放到头顶的行李架上才会被用到。仔细想想,这还真的是一项鸡肋的技能。
若是玩游戏打怪升级的话,你一定会选择最后再点亮该技能,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你就把它奉若神明,反而对真正起作用需要第一时间改善的心肺功能,毫不在意呢?
要知道,心肺系统才是最贵的康复系统,毕竟心脑血管疾病,排在所有致病疾病的首位。
另外,我们之所以很难把一项运动坚持下来,是因为一上来就太“奋发图强了”。有时看到某明星的励志贴,比如袁姗姗的马甲线,比如姚晨怀孕还在做运动,自觉没脸见人,立刻像打了鸡血一般跳操、跑步,结果上来就把自己练废了。
这样一来,因为没有收获想象中的正面反馈,越练越累不说,还闹不好搞出个感冒什么的。此时你就纳闷了,不是运动增强抵抗力吗?怎么和想象的不一样?
还不是因为你离自己的安全运动区太远了,95%的舒适度+5%的挑战才是正确的步骤,毕竟人不能一口吃成胖子,运动也是一样。
挥汗如雨后,自然少不了放松和休息。我们常常选择的方式是刷朋友圈,看微博,看美剧,和朋友聚餐,美其名曰是放松心情,实际上,这些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我们的意志力和专注力。
正因为这样,工作时我们消耗自己,运动消耗自己,直到开始所谓的休息了,消耗还在继续。身体不断被透支,久而久之,便会向我们发出贪吃,失眠,焦虑等信号,若此时,还不能及时止损的话,可能会遇上大的麻烦。就像有些报道中说的那样,运动猝死,过劳死,都是身体不堪重负的结果。
听到这里可能你会说,那行,我好好睡觉总行了吧?
你的睡眠习惯真的好嘛?是不是睡前仍放不下手机,仍在刷抖音,逛淘宝,总想着再看一会儿就睡,结果这个一会儿就看到窗外泛起了亮光。
即便有时睡着了,也是由于精力耗尽才睡下的,第二日无论几点起床都会感觉精力缺缺。
如果你能保证睡前90分钟远离蓝光辐射,促进褪黑素的分泌,就能够安然入睡了。而且只有达到深度睡眠,才能真正获得修复身体的机会。
所以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从吃饭睡觉,到工作学习,很多行为习惯都是不健康的。我们会因为强调身材,而忽略了自身承受力,运动、放弃,再运动、再放弃,周而复始,却始终得不到改变。
因此只有真正掌控自己的精力和生活的人,才能真正迎来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