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米兜兜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道理吗?
赢得最高点赞的回复是:一辈子都要和别人去比较是人生悲剧的源头。
承认孩子普通究竟有多难?为什么现在的父母大多数都不愿意承认?
01
被放大了的社会焦虑和成功概率,不奔跑就会落后
《博美早报》曾经刊文引发过一则讨论“父母为何焦虑?”
很多人给出了答案:
“大家都说孩子没有童年,都痛恨奥数和培训班,但没有人愿意退出,因为退出就意味着掉队。为什么会焦虑,就是因为有不确定性,如果注定不能翻身,你肯定不会焦虑;如果地位巩固,你也不会焦虑。只有那种上不上、下不下,可上可下的状态,才会让你焦虑。”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未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反映出的是教育从一开始就承载了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希冀。并且,社会的竞争压力越大,阶层的上升通道越固化,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就会越大。
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而是大家的社会。
在缺乏完善信息通道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并不总是能接触到事实本身,而只能依赖于自己的所闻所见。社会层面的焦虑一旦成为商业获利的工具,那些经过人为渲染、经过人为炮制的伪事实、伪焦虑就会因为深刻的人性洞察,直击人心。
“90后CEO年收入破百万”、“年薪30W以下在北京活不下去”...等极端案例让打算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的成年人胆战心惊。
当大家都不对事实本身做冷静的分析,极小的概率就会被无限放大,到最后可能会认为身边的人都成了牛人,唯独自己这不行那不行。
竞争可能还有机会,但是不竞争连机会都没有。父母们也心疼孩子学习苦学习累,但是当有限的认知遭遇无法获知的真相,却没有多少人能够放下内心的焦虑。
02
教育仍是当今社会高回报的投资,父母是最为特殊的投资人
现在随便翻翻朋友圈微信号,关于教育最抓人眼球的永远是:
xx牛妈如何把孩子送进哈佛剑桥,
xx明星家孩子怎么拼怎么努力,
xx牛娃如何成功......
不难发现,当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对象,成功学就不可能只是一门针对成年人的学问。
为什么父母都乐意于在教育方面拼尽全力?
原因在于教育仍旧是当今社会一门低成本,高回报的投资。
7月23日,华为总裁办发布2019届顶尖学生的年薪方案。入选的8人年薪最低限为89.6万元,最高限为201万元。这8人或来自清华、中科院、港科大等学校。
前不久,“28岁女博士获聘大学教授博导”的话题登顶热搜,引起网友的集体尖叫羡慕。热搜主人公28岁的小姐姐李琳,出生于1991年,于2019年7月起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名校、博导......学业上的足够优秀能成为引爆开挂人生的炸点。
一直以来,更多人都只看到教育机构在商业化教育市场充当投资人的角色,却没有看到父母其实也是教育的投资人,并且是最为特殊的投资人。
教育机构的投资目的是为了攫取商业利益,不惜渲染教育焦虑,创造教育需求并以此获利。
父母的投资呢,投资的是行为、是习惯、是金钱,获取的是孩子成功成才的期待和名利回报。
在中国,父母们早早就教会了孩子标准答案,长大了只能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们才会有面子。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和投资预期。
精英具备更为稳妥的社会竞争力。所以,不是精英教育不好,而是精英教育并不具备社会普遍性。
我们在教育里说的越来越多的是竞争,是精英教育,大多数孩子却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大多数的家庭也是普通的家庭。
不是所有的投资都会获利,尤其是培养精英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投资辛苦是事实,损害大收益小也是事实。
成功学并非人人适用。否则这个世界就会遍地是大咖、牛人。用精英教育的方式养育一个普通的孩子,便会忽视精英的诞生是多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
真正能够获得精英教育的人往往都不会焦虑,因为他们的生活当中有无限的可能,做不成这样干那样。
03
大而不见的压力,以爱为名的付出赢在道义支持
若非对于生命的主动放弃,没有人希望人生看到尽头,并且是没有希望的尽头。自己没有希望了,那就只能靠孩子了。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始终是具有无限动力的一方。
前段热播的家庭剧《小欢喜》里面宋倩这个角色极其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有人说,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小陶虹演得非常好吗?因为好多个瞬间我以为我妈妈上电视了!
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囿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眼界,很难怀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奋斗目标去培养孩子,更多的情况下是出于提高孩子未来社会竞争力的初心使然,也使得父母以爱为名的付出更容易得到社会层面的道义支持。
就拿宋倩来说,她对女儿乔英子的生活全包围式关切、过度焦虑、控制欲强,但是社会层面呢,却不乏指责乔英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忘恩负义白眼狼之声。
付出与牺牲越多,对成果就越执着。
看似为了孩子的纯正初心和对于教育结果的无限期待,叠加到没有独立能力、没法决定和掌握自己人生的孩子身上就只剩下无形的压力和无声的抗议了。
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这些孩子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攫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这样的孩子过得并不快乐。也终究会如同乔英子一样,喊出那句:“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亲子教育没有标尺,掌握分寸本身就很难。
在家庭里纠结谁对谁错其实并没有意义,无论是大人之间还是大人与小孩之间,都会有疲倦的、只顾着发泄情绪的时候。
当我们不强求每个孩子都要走同样一条精英教育的路线,我们就能看到个性化教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不让一条鱼去爬树,因为他们只有在海洋里才能遨游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