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相处」时,我们隐含了什么前提?
一定有两个以上的存在。「与鹿晗相处」表示,「我」与「鹿晗」两个人呆在一起。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作为主体的「我」和一个作为客体的「他」。
那么就麻烦了,「与自己相处」怎么弄?主体是「我」,相处的对象,也是「我」。那不就分裂了吗?
一个人是很难跟自己相处的。有人会说,不啊,我就经常一个人呆着「独处」。让我们追问一下,你所谓的独处,在干嘛呢?
看电视,看书,喝茶,看风景……
这一切,都不能称为与自己相处。看电视的时候,你是跟电视节目相处,看书的时候,你是跟作者的思想相处,喝茶的时候,你是跟几片叶子相处,看风景的时候,你是与这自然相处……
你看,我们所谓的「独处」仍然是有对象的,而对象都不是「自己」。因此,不能算作是与自己相处。
那人究竟能否「与自己相处」呢?
这涉及到人一种神奇的能力:我们能够「观察」到自己的想法。
举个例子,我正在电影院看《神奇动物2》。当格林德沃出场时,我心想:德普这个造型真丑,还是杰克船长有趣一点。
我现在之所以能写下这个想法,是因为当时我「观察到」自己正在产生这个想法。
产生想法的是「我」,那么,观察我产生这个想法的又是谁呢?如果是其他人,那也太奇怪了。
所以,这里产生了一个作为主体的「我」,以及一个作为客体的「我」。终于,「主体我」和「客体我」可以完成「相处」这件事了。
接下来,就能够回答我们的问题了:如何跟自己相处?
很多人说接纳自己,享受孤独,爱自己等等。这些都是「好好跟自己相处」得到的结果,而不是在谈论「如何相处」这件事本身。只有真正做到了能够跟自己好好相处的人,才是宁静的,接纳自己的,享受孤独的,懂得爱的。
其实,与自己相处和与他人相处的原则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观察。
与别人相处时,如果对别人评头论足,一定会招致反抗。与自己也是一样,你产生一个念头,或者喜欢或者讨厌。你若喜欢这个念头,你会沉迷其中;你若讨厌这个念头,你会心生痛苦。
随后,在你还没有发觉的时候,便已经行动起来。去打开电视,去刷抖音,或者其他转移你注意的事情。此刻,你与自己的相处便结束了。
你只需要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观察自己,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有怎样的心情,又是如何对外界的刺激(声音或气味等)做出反应。什么也不要做,只是观察。
慢慢的,你不仅学会了与自己相处,一切与他人相处的问题也都将迎刃而解。
你的心,也得以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