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铃铛。
最近三个北大女生毕业十年之后再一起聚在镜头前的睡前谈话火了。
视频有两期,前一期讲毕业后三个人的不同的生活;第二期讲的是关于专业和就业选择的内容。
我认认真真看完了,觉得受益良多,而且如果有机会,我真的会推荐每个人在迷茫的时候去看看这两期视频。
她们作为金字塔顶端的那小部分人,她们理性的思维、完善健全的价值体系,会给人很多力量和思考。
她们的“自洽”、“温柔”和“力量”,向我展示了一个“圆满”的个体——那是我希望我未来能成为的样子。
我们同宿舍快毕业的大四学姐有一天聊天的时候问我说:
“你说这个大学,我们学的东西有什么用?我觉得以后我们什么都用不上。”
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里真的很具有代表性。
我们常常听见周围人问:
“你是学金融的吧?你可以帮我看看哪个股票买不了,帮我避避雷吗?”
“你学计算机的,那我电脑坏了你能帮我修一下吗?”
“你学画画的,那你可以在我们家新房子墙上画个装饰画吗?”
……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只能尴尬一笑,然后摆摆手说:“不好意思啊,这个我弄不了。”
当然你收到的答复大概率也会类似于“那你读这个专业学了什么?你什么都不会,还大学生呢。”
我们的价值取向好像都被什么东西困住了。
“读大学选好专业是为了更好的就业。”
“读了大学就是全能人才,应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读名校出来去摆摊开店,不进名企体制工作,名利双收就是浪费”
……
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可是如果这种东西有一天形成了“思维定势”,这就是可怕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
我们包容每一种声音的出现,我们愿意聆听每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可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只是相对于他自己来说的,一旦它强加在别人身上,那就是赤裸裸的“思想绑架”。
就好像她们在视频里说的那句话:价值本质上是一个排序题。
本质上什么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然后其次是什么。但不代表排在后面的不重要,只是说你可能没有那么幸运的可以去获得一切。
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有不同的经历和顾虑,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答案往往都不太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面对同一件事情,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选择。
你觉得这个东西好,你嗔怪我为什么没有选择,并因此给我贴上“废物”的标签。
可是你可能不知道我不选择这个东西的原因是:“我不觉得他是巅峰,所以我没有走上去。”
因此,我所认为的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的良好价值观就是:
我们都必须要看到很多东西,然后才知道哪个对我们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就算最后知道这个东西是垃圾也是一种价值。
这当然也是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
其中两句话说的很好,一句是:“大学其实就是应该你去学一个非常宏观的,你一辈子都用不上,但是一辈子都会影响你的,这才叫大学。”
另一句是:“上学存在师资这个因素,每个学校是有参差的;但是读书是公平的,他是一个和大师直接对话的关系。”
我是这么理解的。
我们学习的地点是一个可扩展的平台,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在这个平台上站在原地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盖笔直的高楼;
也可以选择多走一走看一看,边长见识,边提升自己的高度。
两种选择都没有问题,而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
我一直都觉得“大学课本上的知识”不是一种“技能说明书”,而是一种“升级打怪的思路”。
“书上的知识”只能告诉我植物生长的原理,却不能能教会我如何使用锄头和镰刀;
但是它带来的这种“思路”能教会我如何在知道“锄头”怎么使用后,我还能自主延伸到“镰刀”,甚至是“挖掘机”的使用。
我不知道这个例子是否过于抽象,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好比今天上“证券投资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看股票。
她写了一句话叫:“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她真正的意思是说:股票在横盘时间有多久,按照横盘的时间来衡量高度,到时候股票上涨的时候高度就越高。
而我当时除了这个还想到了刚刚我提到的那个平台。
这时,“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句话就变成了“我们的见识和阅历的维度有多丰富,这决定了我们个人生活轨迹的上升空间。”
所以你猜,为什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看见有网友在视频下评论说:
“很庆幸的是三位都是高等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都享受了教育带来的“红利”,能够有机会面对自己内心和自省。而其实大部分人都没那么大的勇气能平衡自己和在自由经济市场下做自由选择。”
我很狭隘的觉得这不适应我们当下的社会。
就好像她们在谈话中举的那个“烧水壶”的例子一样。
我们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的风口,因此,现在的社会里有非常多的“行业缺口”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连陈丹青也这么说过年轻人:
“你们有选择,而且选择太多,反而弄得你们无法选择。活在今天,必须要是一个优秀的机会主义者才行。你得足够无耻,足够勇敢。”
我们有非常多的选择,可是我们不敢选、不愿意选;我们都太浮躁、太渴望成功;同时太在乎别人的看法。
就像那个老掉牙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一样。
我们都自觉的把自己代入了那只“天赋异禀”的兔子,我们用这个故事来警醒自己的只是“不要松懈,继续向前”。
同时,我们都一直觉得才华是一个翅膀,只有插上那个翅膀才能飞到那个山上去,上到那个山峰。
但我们忘了其实他不是这样,他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
生活告诉我们,你没有那样的天赋。有多少人是人到中年甚至老年,才明白:
“这个最朴素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最后发现能做到那个乌龟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个道理。
“有谁一开始想做乌龟呢?不存在一开始就想做乌龟的人,都是放弃过然后回头来看才知道,原来沿着一条路慢慢的走,这就是最好的方法。”
接受自己的“平凡”本身就是一个课题;然后不气馁、愿意继续在庸常之中挣扎,这反而是一种勇敢。
“我们都只活八九十岁。
就像一首歌,没有人会在意音乐的最后那两个音节,整个音乐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人生就是像这首歌一样,然后我听到的乐曲,和别人听到看到的不一样,都没有关系。”
所以走就得了,不必理会看你走的人是什么态度。
没关系,因为我们的人生还很长,我总能走到。
我们不断拓展,不断圆满,不断自省,不断被推到再重来……这些都是经历。
“十方空无异,众生起分别,如是取如来,虚妄不见佛。”
遍宇宙的空间,到处都是一样,人类心量小眼光浅,所以有界定的区别。
我们看对问题的时候大多数是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想换个方向去面对这个问题。
山就是山,没有巍峨和秀丽;海浪就是海浪,没有波澜和壮阔。
当我们只关注事物本质,不加主观的判断,就会发现我们自己:什么事都能解决;什么人都能交往。
这些想法会给我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支撑我们“无论选择了一件事还是选择了一个人,都去面对,走下去。”而不是轻易放弃,“入宝山空手还。”
其实成功的定义一直都非常稳固——对得起自己就好。因为“人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常只有自己,最后帮你做决定的时常也只有自己。”
忠于效率一往直前也好,忠于丰富维度扩展自己也好,都是很好的活法。
“人生的成长是你慢慢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而奋斗。”
“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但是这样的想法能够真正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还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继续努力。
最后:我们都有无限可能、前途无量。希望有一天“读书学习”可以不再功利化,而是回归本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