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说话》笔记摘抄

一、了解我们回避真相的原因

真相谈话中,人们会回避真相不愿面对,原因通常有四种。

1.无知自信

对自己的错误无意识且自信,称为无知自信。导致无知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培训不足。比如某钢琴老师教你弹琴时的坐姿,你便自信地认为这就是最佳姿势。

二是缺少信息反馈。比如员工不清楚自己的表现是好是坏,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

三是因为达克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见,源自人们缺乏某方面的能力,但又不能认识到这种无能。


2.感知差异

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导致不认同对方的观点,称为感知差异。比如人们看同一部电影,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这是因为他们对电影的感知不一样。


3.心理抵触

当人的心中有两种矛盾的想法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心理,这就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引起心理不适而产生的抵触,称为心理抵触。

一个人产生心理抵触有两个明显的信号。一是责备他人或把错误推卸给他人。二是找借口,把错误归因于情有可原的因素。

4.利益抵触

受金钱、利益因素影响产生的抵触,称为利益抵触。它会明显或隐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人们对真相的反应。

二、聚焦事实

进行真相谈话时,聚焦于事实才能更顺利。如何聚焦事实,我们可以采用FIRE模型。

FIRE模型即事实、解读、反应和结果。


1.事实(Facts)

事实是确实存在或发生的事情。它具有五个特点:具体、公正、客观、不带感情色彩和及时。其中及时的意思是:不翻旧账,谈话涉及的事件仅限此时此地。

事实是真相谈话的基础。它使谈话双方保持冷静,不被负面情绪影响。


2.解读(Interpretations)

事件发生时,我们会对事实进行解读,从而得出这一事实的目的或意义。这些解读建立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上。有时它会迎合我们的喜好,有时它是带偏见的解释。因为事实和解读之间的差异,大脑不会总能察觉。

3.反应(Reactions)


根据解读结果,我们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比如同事A说话很大声,同事B将它解读成A因为资历深,所以粗鲁又傲慢。这样的解读导致B很愤怒。这就是情绪反应。


作者说,过激的情绪反应不是事实造成的,而是由我们对事实的错误解读造成的。


4.结果(Ends)

经历情绪反应后,我们就会期望某种结果。比如上面提到的同事B,他希望A道歉,并且以后改掉大声说话的习惯。这就是B期望的结果。

从事实到解读,到情绪反应,再到期望的结果,就是大多谈话可以对应的FIRE模型。

冲突发生时,我们可以将FIRE模型画在纸上,将事实与解读、反应和结果区分开。这样就能聚焦事实。

三、换位思考

哲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说,换位思考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不是情绪上的,而是一种情感共鸣的认知活动和理解他人感受的心理活动。

在真相谈话中,换位思考是关键的一个步骤。它主要有三个好处。

一是能使对方敞开心扉。二是能获得对方的信任,使谈话富有成效。三是从对方的视角观察事物,可提高谈话质量。


那么怎么做到换位思考?

作者说,可以通过分析回避真相的原因,从而探究对方的视角。


首先,确认谈话对象回避真相是因为无知自信、感知差异、心理抵触,还是利益抵触。明确障碍之后,我们就更了解对方的视角。这时,我们能重新整理信息,调整谈话内容,让对方乐于接受真相。


此外,换位思考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需要把真相伙伴看成有独特个性的人,并叫出他的名字。这能促进换位思考。二是换位思考不包括原谅不好的行为。它是一种方法,旨在让你理解对方的想法,以便更好地达成沟通目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