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老师都夸他特别懂事。”上周末家庭聚餐的时候,听到四姨和姐姐聊天中这样说到。家里最小的表弟下半年马上读一年级,不哭不闹,看书画画,做事有条不紊,俨然一个小大人。
看到表弟的表现,现在的我都有点自愧不如。回想起小时候,不论什么场合,一旦我不听话或者父母生气的时候,他们总会说: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这句话几乎陪伴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而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就像个小丑一般站在那里,一时的快乐全部散尽,满脸委屈却不知如何开口。
要懂事,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只要你的举动不符合“规矩”,不按常理出牌,就被认为是不懂事、不知事。明明只有六岁,却要求有十六岁的心智,明明只有十六岁,却要懂沧海桑田,知人情冷暖。
身边的朋友经常吐槽,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其他小孩来家里玩,尤其是不经常见到的亲戚家的小孩。他们一来,就是自己最“遭殃”的日子。不仅要带着他们玩,分享自己的玩具,好吃的让着他们,而且走的时候还要送玩具给他们,甚至被父母数落。
只要他们在,父母的态度就180°转弯。如果“招待不周”,就是我的不懂事。“你这么多玩具,送一个怎么了。”“这么点小要求都做不到,来家里的是客人。”“以前都是怎么和你说的,你都这么大了,还不懂事,你看看隔壁的XXX。”
从语言到行为,细细拆解,并拿出案例做对比,最后进行总结,父母的“分析”总是无懈可击。
可是父母不知道,那个玩具恰好是我最喜欢的,为了买这个玩具,承诺成绩不跌出班级前三,周末看电视不超过一小时,一个月不吃蛋糕,每天坚持练字。每一个玩具都被编好了队列,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尽管他们不会说话,但却倾听了每一个关于我的开心的或不开心的故事。
电影《狗十三》里面,父亲总是在一次一次重复李玩为什么这么不懂事。李玩想报物理班被否决,出去寻找“爱因斯坦”被骂,看经典才是有大气魄,看展览变成饭局。父亲美名曰:是因为爱你。
在“关切”的目光下,李玩装作若无其事,学会了察言观色,慢慢地变成了“懂事的大人”。看完电影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多少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影子。在这种环境下,好像除了懂事,真的别无选择。
虽然说现在已经是21世纪,但是中国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不在少数。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也包括年轻人,认为女生总是比男生要提前成熟,因此女生要更懂事。
“你是女孩,怎么也这么不懂事。”“我/你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XXXXX。”“因为某某研究表明,所以应该”这样的句式层出不穷,似乎干什么都已经有了“你是女生”的前提条件。
今年上半年大火的一部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家便是一个典型,姚晨饰演的苏明玉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从小不被重视和喜欢,甚至要以自己的前途和与家人决裂为代价换回一段自由。
表面强硬,内心却极度柔软,心里明明满是恨,却依然选择与家庭和解,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还有秦岚饰演的富察皇后,人人称之白月光,终其一生都在扮演着一个“懂事”的角色,知书达理、朴素大方、六宫表率、不争不抢,可最后呢,连自己的孩子也保不住,含泪而去。
假如她们都学会强硬一点,为自己做主一次,不要那么的懂事,命运会发生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
以至于现在,我们身边最不缺的就是“懂事的人”,和懂事的人相处,会觉得舒服,因为他们事事体谅别人,处处照顾别人。从小就被教育懂事的孩子很早就明白,让别人觉得舒服是讨好他人唯一的方式。
可是我们不知道,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会失去自我,在合适的时间,永远只做合适的事情,会少了很多激情、冲动和归属感,多了几分忧虑、惶恐和胆怯。
其实,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一直很优秀,是别人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但这种情感却从来没有在我们面前流露过。我们是第一次成为孩子,他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我们都在相互陪伴的过程中学着成长。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我们有了格外的期待。
小时候,不要那么调皮淘气,为大人省心;青春期,不要叛逆,不要早恋,为老师省心;成年后,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规划,为家庭减轻负担;中年时,承上启下,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年老后,身体健康,不让儿女担心。
这样的一生,似乎都在“懂事”地考虑着一切,宠辱不惊,也省去了很多麻烦。可是,有没有问过自己一句:是我自己想要的人生吗?
小时候,错过了放飞自我的机会;青春期,错过了疯狂的年纪;成年后,少了几分冲动和拼劲;中年时,错过了绝佳的翻身局;年老后,错过了再任性最后一把的机会。
这样的我们,也总是在不停地与人生中的精彩擦肩而过。
所以,有时候你真的不必太懂事。愿你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理直气壮,也永远随心所欲。
更多精彩,来vx公众号 校园深度精选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