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目标是利用战争的威胁将德国困住,使其不敢对东部邻国采取任何攻击行为。事实上,正如希特勒马上就意识到的,他得到了一张王牌,与共产主义苏联做交易。这两个国家的结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自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与苏联的关系迅速恶化,不过两国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些共同点:那就是消灭夹在两国之间的波兰。两国的合作取决于能否就肢解和分割波兰达成协议。事情进展的很快,这是20世纪最奇异也是最意想不到的场景之一,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旗帜一起飘扬。两国在几个小时就达成了协议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双方在波罗的海沿岸以及波兰的势力范围,并规划了一条明确的分割线。
苏联在漫长的动荡时期结束后需要时间来恢复,苏联领导人是为了争取时间才同德国妥协,斯大林对希特勒及其带来的长期威胁没有丝毫幻想。德国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其进入大西洋与美国、非洲和亚洲展开贸易,因此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了亚洲,他之所以与苏联和解,是因为这样就可以打通属于他自己的丝绸之路了。希特勒坚信他已经找到捍卫德国未来的道路,而国内农业产量的不足是其致命的软肋,只能严重依赖进口。然而现在,他声称找到了方法:肥沃的乌克兰。
得知苏联和德国再次结盟以及对波兰的入侵后,英法顿时如冷水浇头。与此同时,印度和中亚地区对局势的恐慌性预测也开始传入伦敦。伦敦意识到,德国与苏联的结盟的确会威胁到自己在东方的利益。这些担心并非没有依据。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在中东和中亚地区十分活跃,不仅建立了广泛的商业航线体系,还有大规模企业入驻伊拉克、伊朗核阿富汗的工业市场,承建了当地的通信基础设施。伊斯兰世界甚至认为希特勒是一位意志坚定、追求自信的领袖,德军积极的在地中海东岸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广袤地区拓展欢喜并争取支持。许多伊朗人和伊拉克人被希特勒的活力和雄辩所征服,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如纳粹政权与一些伊斯兰接触学者都是极端的反犹太主义者。德国的反犹太人观点很瘦穆斯林的支持,他们将犹太人称作“败类和细菌”。
因此,伦敦和巴黎制定了一个又一个遏制德国和苏联的计划。如大胆进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意图切断瑞典对德国的铁矿供应;打破挪威的中立地位,这些措施将削弱德国“发动战争的能力”。所有计划都是要切断德国的供应链,飞行中队从英国的伊拉克以及法国的叙利亚基地发起进攻,以减少里海的石油供应,这件给“俄罗斯和德国带来致命打击”。然而,德国对法国发动的闪电战使得这些计划胎死腹中。西欧帝国的时代早在一战结束就进入了尾声,而现在,它连缓缓落幕的机会都没有了,德国人打算给予其致命一击。
尽管在入侵波兰的数月内,大批货物和原料涌入德国,但这一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特别是涉及小麦和石油,德国人对着两项物资的需求极为迫切,斯大林却要亲自过问这些交易条款,这几乎成了德国人焦虑的最大根源。这种焦虑和不安是德国做出了一个以数百万德国士兵和数百万苏联士兵,以及数百万犹太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决定:入侵苏联。而实际上,资源以及最重要的粮食,才是冒险的真正原因。
希特勒于1914年夏发起攻击,当德军在入侵的第一天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向东推进时,他高兴的表示,德国永远不会放弃这块新征服的土地,它将是“我们的印度”,“我们自己的伊甸园”。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这一地区(苏联)将有数千万人士多余的,他们要么死亡,要么迁往西伯利亚,任何试图是这些人不被饿死的做法,都会损害欧洲的物资供应,他们的存在将使德国无法坚持到战争结束。”在入侵的前三周,德国农业部长巴克写到:对于俄罗斯人即将经历的事情,我们无须给予任何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