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护田将绿绕,半亩菜园百年史

倘若说起菜园,那中国人一定很有发言权的,不论是陶渊明退隐之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小户开垦,还是杏帘村里“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大户种植;抑或是范成大春日里“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夹路风来阿魏香”,夏日里“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秋风里面“ 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或者是冬雪里“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白丁,只要院落里有空地,那总是要种些东西的。刘皇叔在许昌浇地种菜,鲁智深在大相国寺也看菜园子的,可能一个人看菜园子才可以被称为“天孤星”。按照温铁军教授的观点,中国人消费了世界上80%的白菜和70%的其他蔬菜,也许这就是中国人不停种菜的原因吧。

菜园简史和我自己炒的瓜子

菲洛朗凯利耶的这本《菜园简史》则提供了一个显微镜,一个从菜园变化中窥探社会发展的显微镜。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低效的“ 小农经济”或者是“计划经济”的代表,在这个土壤上,菜园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产物,而西方一直标榜高效的“市场经济”,这个追求经济效益与利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的地方,这些并不符合成本与价值理论的菜园是如何存在的呢?这本书为我们解答了这些疑惑。这些伴着泥土味道的菜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一种现实或者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种植、培育、消费里面隐含着当时社会的束缚与自由、渴望与恐惧。

这本书的定价是108元,我开始的时候想,这书皮是金子做的呢,还是书内页对金子做的呢?

这瓜皮是金子做的还是瓜粒子是金子做的?

收到书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本书是全部彩印!极其精美的装帧,内页的彩色油画散发着艺术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而整本书文字严肃而严谨,引经据典,同时插入了很多美丽的油画,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菜园简史,是真的一部历史书,但这与我们传统的编年体或者是传记体史书完全不同,这本书里面关于人物的篇幅很少,但关于菜园变化的内容很多。从最初承担着的是产生蔬菜来充饥象征贫困的菜园到创造“嫁接”“育种”等先进技术的“研究所”再到休闲放松追求“菜园艺术”的消遣地,再到井然有序干净整洁的贵族庄园,然后到了工业革命之后的市场批量化生产产品的“社会苗圃”,最终到了今天的承担起生态任务和美化精神环境任务的“新时代的菜园”。

我从小到大都是与菜园生活在一起的,似乎也经历了一段有趣的菜园简史。儿时在农村,我们把生产队上废弃的打谷场翻成菜地,生活废水是灌溉水来源。这片不足2分的菜地上,记载了我最初的干活的身影,我曾爬上高高的围墙,从攀爬在围墙上的瓜蔓上摘下丝瓜,从满是露水的玉米地里掰下嫩玉米,然后骑上自行车把他们送到菜市场,换取一些零钱,那个时候,菜园确实象征了贫困,是一个家庭补贴家用的源头。

后来读大学,读研读博,百年讲堂西边是一个叫做燕南园的地方,里面是一些老教授的住所,零零散散有一些菜地,也许那是他们自己的菜园和花园。

燕南园56号:力学泰斗周培源的“周家花园”

毕业之后,我在城市的边缘租了一分地,既是消遣,也是锻炼,也是想感受一下土地的味道。

城市边缘的小菜地

菜地的辣椒

小草莓

再后来,到了这边种大田,500亩的菜地,这就是市场化批量生产蔬菜的“工厂”。

除草的人

也许,未来还会有这么一块土地,那是用来美化心灵的一块净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