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与能动学习的思考
一、 “面向21世纪社会的能力”:“在特定情境中,能够运用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在内的心理的、社会的资源,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范式转型方向:“知识本位”→“素养本位”。“被动学习”→“能动学习”。
二、“学习力”的三个要素:
1.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2.用于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的能力培育;
3.主动学习的态度(“内在学习动机”)的培育。
三、人类学习两大传统
一是“修炼”(修道院、寺院和大学的博雅教育)。
二是“对话”(苏格拉底产婆术以来的对话性沟通的学习)
四、课堂中“对话性实践”学习有三个维度:
第一维度,同客观世界的对话性实践(认知性、文化性的实践)。
第二维度,同教师及学习伙伴的对话性实践(人际性、社会性的实践)。
第三维度,同自身的对话性实践(内在的、存在性的实践)。
五、“能动学习”
(一) “能动学习”:为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展开的探究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习活动(通过对话与辩论、演习、实验、实习,来引发学生认知性、伦理性、社会性能力)。
(二) “能动学习”的特征
1、能动学习”有助于知识与技能的巩固,有助于学习动机的提升。
2、“能动学习”提升“深度理解”。
教师单向授受是碎片化的知识传递。知识与信息是彼此相关的,信息和基于学习者感悟也是相关而联动的。通过“能动学习”新知识能同已习得的知识相合达成深度的理解)。
3、“能动学习”的对话过程可以创生新的知识。
重视在不同角色与视角反复交换见解、尝试错误,从而超越彼此、创造新的价值。
4、“能动学习”关注 “儿童怎样学习”,着眼于 “运用”知识与技能并“创造”新的价值(学生在思考、判断、表达的过程中掌握(习得)知识与技能)。
5、“能动学习”是“问题学习”、“项目学习”、“自主学习”、“协同学习”、“体验学习”、“调查学习”
6、“能动学习”借助信息可视化与信息操作化的思维工具(如维恩图、概念地图、坐标图、金字塔图表、套盒等);学习活动的过程本身包括“课题设定”、“信息收集”、“梳理与分析”、“归纳与表达”。
7、“能动学习”是学习者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者对话、同自我对话的过程,致力于培育“求真、求善、求美”的探究精神(教师日常教学的“课例研究”就是“向儿童学习、向同事学习、向自己的实践学习”)
8、“能动学习”注重培养科学的思维(探讨假设、实验设计、采纳数据、引出结论等逻辑建构的技能)。
9、“能动学习”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
“探究的课堂”与“记忆的课堂”相对应,是批判性实践的反思性教学模式,造就“可信赖、可迁移、可持续的新型能力”。
10、“能动学习”课堂是“探究的共同体”
李普曼主张课堂应当成为“探究的共同体”(communityof inquiry)( ‘探究’是基于共同体的自我批判的实践)
佐藤学 “学习共同体”学校:教师作用是形成教学中的倾听关系,以学生的困惑、差异、认知冲突引出应答。
课堂不是单向传递知识,课堂是沟通的组织,是师生相互传递信息、彼此交流信息,从而获得创见、变革自我。
“对话式”教学过程是“能动学习”的课堂焦点(设定开放性课题、得出开放性结论;教师是促进对话的提问,等待学生的表达:学生彼此相互尊重,倾听对方的,形成主张,发现困惑;教师的职责是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保障课堂 “多声”对话)
“能动学习”课堂的“对话流”是学生头脑中的“思考流”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