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遭遇好多道理。
《得到》上有的分享高情商的50个表现,就迫不及待的点进去衡量,然后发现,说的真对。
有分享生与死的哲学关系的,点进去看一看,说的真对。
有分享30岁躁郁的,点进去一看分析,说的真对。
甚至在今天第一天学习的写作课,导论里一大堆不甚了解的各种知识、技巧的介绍,也感觉,说的真对。
但我已经不是曾经的我。
从今天我能写出这些道理的记录,就说明我始终对这些觉得对的道理,怀有一种审视,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正确的感觉,再回顾时却又不知道具体说了什么。
以前觉得那些名人、牛人说的话都好真诚好有道理,后来经过验证,发现自己和人家差了十万八千里,人家的道理,根本不适用于你,只会增加你的焦虑。
一头大象说,怕什么干旱,我用鼻子吸够一次水就可以浇灌花坛里所有的花了。
我就觉得他说的真对。
可我是一头蚂蚁,难道我也能用鼻子吸水浇花?
大象的话对于我而言不只指导不了我的生活,反而给了我一个额外的,错误的选择性思考,不仅占用了我的思维带宽,还由此增加了我选择正确方式的成本。
我从2015年起,按照每月一本、每月两本、每月三本书的速度递增读了六年书。从小说到传记到非虚构类书籍到论文,可以说对于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抽象也越来越接近实质。
但是却在今年2月份戛然而止。
因为我最初的目的是觉得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事实上确实如此,更多的认知使我有了异于常人的思维和行为,使我有更平和的心态与积极性,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可惜的是,读那么多书见那么多道理的弊端也很明显:没有验证道理的生活环境。
如果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那么理论的应用环境就好像大象的鼻子,你只有和自身情境结合才能知道你就像是大象还是蚂蚁。
而事实上,我发现我就是蚂蚁。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刻意练习》、《如何高效学习》、《如何高效阅读》等等,这些方法,说没有道理是假的,但是当我去尝试习得的时候,受到的阻力不是已经半点,而是仿若横亘面前的大山要去搬走。
那我就知道,我是蚂蚁,我的水源也不在这儿。
我需要到其他地方去看看。
也就是实践。
读的非虚构类书籍越多,认知越活泛,我甚至感觉自己已经具备了网状思维,可是尴尬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知识,对于指导生活起到的作用实在效果甚微。
比如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如何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关系、如何锤炼技能,这些都需要我在真正练习时去感受,去收获反馈,然后再根据精力、冲动、感觉等决定是否继续。
所以也许书籍就和那些用高薪幌子骗人的企业一样,他们最终都会把责任推给当事人:道理我摆在那里了,没有掌握,是你的用功不够。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指导人生的书籍出现的原因——我们始终觉得书籍可以指导人生,而往往又从书中获得不了什么深刻的东西。
于是我每次都非常想对那些转发金句、心灵鸡汤、个人感悟时引用名人名言的“大V”们说一句:“这些道理,你们都实践过么,都是你们自己的么,还是也只是一个售卖感觉的赚取好感的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