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五、應時加行(分三科) 戌一、徵【云何名為應時加行。】 這是第五科「應時加行」,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作「應時加行」呢?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標列四相」。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標列四相【謂於時時間修習止相;於時時間修習觀相;於時時間修習舉相;於時時間修習捨相。】 「謂於時時間」,就是這一個時間,那一個時間。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事情,有的時候,有這個情形;有的時候,有那個情形。沒有成功的時候,都是也常會有問題,所以這個時間不是一個時間,「於時時間」,這個時候「修習止相」。「於時時間修習觀相;於時時間修習舉相;於時時間修習捨相」,這是標出來四個相貌,這是「標列四相」。下面第二科,「廣顯」四相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是「標」,止、觀、舉、捨,這四個相。亥二、廣顯差別(分二科) 天一、標【又能如實了知其止,止相、止時;了知其觀,觀相、觀時;了知其舉,舉相、舉時;了知其捨,捨相、捨時。】 這是「標」,這個前面標出來的四個相貌。這修止觀的人,要「如實」的「了知其止,止相、止時;了知其觀,觀相、觀時;了知其舉,舉相、舉時;了知其捨,捨相、捨時」。這個四個相,每一個相,都有三相。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是「止等」。分三科,第一科是「止」。天二、釋(分四科) 地一、止等(分三科) 玄一、止【云何為止?謂九相心住。能令其心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等住寂止、純一無雜,故名為止。】 怎麼叫作「止」呢?「謂九相心住。能令其心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等住寂止、純一無雜,故名為止。」說這個「止」,「謂九相心住」,像前面文說的有九個相貌的心住,「能令其心」,這個九相心住的學習,能使令我們的心,「無相、無分別」。無相是一個意思;無分別一個意思;「寂靜、極寂靜」,這有二個意思;還有「等住寂止」,還有「純一無雜」,「故名為止」。《披尋記》一二五頁:《無相無分別等者:無色等相令心遽務,是名無相;無惡尋思令心躁擾,名無分別;無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是名寂靜;離諸煩惱住寂靜樂,名極寂靜;專注一趣,是名等住寂止;前後一味無散亂轉,是名純一無雜。》 「無相無分別等者:無色等相令心遽務,是名無相」,這個色等相,就是那十個相:色、聲、香、味、觸這是五相;另外貪瞋痴加上男女,這十個相。如果我們的心,在這十個相上去分別的話,心就會「遽務」,就是匆忙,不能夠安閒,就匆忙。現在是「無色等相,令心遽務」,你心裡面靜坐的時候,沒有這十個相,那就沒有這個遽務的事情,「是名無相」。這個無相、無分別,無相這麼講,這是在所緣的境界上說。 「無惡尋思令心躁擾」,這個惡尋思,就是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里尋思、國土尋思,這些事,很多的尋思。「令心躁擾」,這些尋思,使令你心裡面動亂。現在沒有這些尋思令心動亂,所以「名無分別」。「無分別」,是在心上說;這「無相」,是在所緣境上說。所以在所緣境上是無相,在心上是無分別。 「無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這「無貪欲蓋等」,就是沒有那五蓋;「諸隨煩惱令心擾動」,也還是動亂。「是名」叫作「寂靜」,沒有這個,就叫作「寂靜」。 「離諸煩惱住寂靜樂」,你心裡面遠離一切煩惱的時候,煩惱就是動亂的相貌,不寂靜;沒有煩惱,你心裡面就寂靜下來,寂靜下來是很快樂的。所以叫作「住寂靜樂,名極寂靜」。 「專注一趣,是名等住寂止」,這個九心住的專注一趣,叫作等住寂止。就是安住在寂靜處,安住在寂靜裡面。 「前後一味無散亂轉,是名純一無雜」,這個止是這樣子,止就是九心住,九心住是什麼樣子?就是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等住寂止、純一無雜,這叫作「止」。玄二、止相(分四科) 黃一、徵【云何止相?】 這是第二說到「止相」,分四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作「止相」呢?黃二、標【謂有二種。】 第二科是「標」。「謂有二種」相,這是標數,標出來數目。第三科是「列」,列出來名字。黃三、列【一、所緣相,二、因緣相。】 這個止,有這二個相。下面第四科,是解「釋」這兩個相。分兩科,第一科是「所緣相」。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出體」。黃四、釋(分二科) 宇一、所緣相(分二科) 宙一、出體【所緣相者:謂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緣相。】 這個靜坐的時候,「所緣相」是怎麼說的呢?「謂奢摩他品」這一類的,屬於止這一類的,「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緣相」。這個所緣相,就是所知事的同分,而是內心裡面的影像,不是直接觀察外面的境界,這個境界,這個所觀察的影像,其實就是法塵,「是名」叫做「所緣相」。宙二、顯業【由此所緣,令心寂靜。】 這是第二科。前面是「出體」,這第二科「顯業」。 「由此所緣」,由於這個所緣境,你能夠安住在所緣境上,心裡面就寂靜了!這個寂靜,還是指心說。但是沒有所緣境,還是不能寂靜。宇二、因緣相【因緣相者:謂依奢摩他所熏習心,為令後時奢摩他定皆清淨故,修習瑜伽毘缽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緣相。】 「因緣相者」,第二科解釋「因緣相」,前面是「所緣相」,這個是「因緣相」。「謂依奢摩他所熏習心」,就是心是所熏習,能熏習的就是奢摩他,你常能夠學習寂靜其心,這是奢摩他所熏習心。「為令後時奢摩他定皆清淨故」,這個修奢摩他的止的時候,是可能有短時間的寂靜住,但過一會兒心裡又妄想了,這樣的奢摩他是不理想的,希望怎樣呢?「為令後時奢摩他」,希望我後一個時間,初開始有可能是有多少寂靜,後來就亂了;現在為令後時的奢摩他定,「皆清淨故」,完全也不散亂、也不昏沈,這個奢摩他「皆清淨故」。「修習毘缽舍那所有加行」,那麼你修習毘缽舍那觀,這個時候呢,奢摩他就會好一點,「是名因緣相」,毘缽舍那幫助奢摩他清淨的因緣。玄三、止時(分二科) 黃一、徵【云何止時?】 這個「止」和「止相」說完了,現在第三科說「止時」。分二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解「釋」。怎麼叫作「止時」呢?這是「徵」,那麼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義」,第一種道理的解釋。黃二、釋(分二科) 宇一、第一義【謂心掉舉時,或恐掉舉時,是修止時。】 「謂」這個「心」,我們的這個一念心,「掉舉」的「時」候,掉舉,就是回想過去所經驗的如意的事情。這個心現在掉舉的時候,這就是修止的時候了,一定把掉舉停下來;「或恐掉舉時」,心裡還沒有掉舉,在那裡害怕,顧慮要掉舉,這時候應該修止,這是「修止」的「時」間,是這個時候。宇二、第二義【又依毘缽舍那所熏習心,為諸尋思之所擾惱及諸事業所擾惱時,是修止時。】 第二義,第二義的解釋。「又依毘缽舍那所熏習心」,毘缽舍那就是修觀,就是在熏習這一念心,「為諸尋思之所擾惱」,這個修毘缽舍那的時候,它不聽招呼,它不修毘缽舍那,「為諸尋思」,為諸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這些惡尋思的擾亂。「及諸事業所擾惱時」,就是辦種種的事情,辦種種事情,也是自己內心所經過的事情,這些事情,由於你內心裡面的作意,這事情就出現了,在你心裡面出現了。心裡出現,你心裡是準備修毘缽舍那的,但這事情出來擾亂你,這個時候「是修止時」,也是應該修止把這些散亂停下來。《披尋記》一二六頁:《及諸事業所擾惱時者:謂如前說,或為乞食,或為恭敬承事師長,或為看病,或為隨順修和敬業,如是等類,名諸事業應知。》 「及諸事業所擾惱時者:謂如前說」,像前面文說,「或為乞食」,要吃飯去,要做這件事,「或為恭敬承事師長」的事情,「或為看病,或為隨順修和敬業」,這裡指這種事情,「如是等類,名諸事業應知」,指這些事情,這些事情都是合法的事情。但是你做了,在你內心裡經驗過了,等你修止觀的時候,它會現出來,擾亂你的毘缽舍那修不好,這也是有這個問題。 這是「第二義」,在這個時候,應該「修止」。(201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