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奏:“有空的时候用元认知梳理自己建立信心的过程,这是有‘套路’的,也就是说有思维模型和相应的行动套路在里面。”这是核聚老师在上次我提出问题他后来回答时写到的。拖了19天,我总算开始动笔了。我原以为写完之后我一定是激动的、有成就感的,最后:回顾自己以往经历发现大学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在没有强烈目的的前提下取得的,学习方法是有的(套路是科学的、有用的、有价值的),并且每场考试我的心(wu)态(shi)都很平静,绝没有怀着类似于“这次考试我得考前第几名”的雄心壮志。而现在考研的自己却有了很强的动机性,例如一定要去哪所大学的想法!当时立马提出了疑问,我是不是应该改正心态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啊,细思极恐!
有目的真的会阻碍好结果?
“之前考得好是因为目的性不强,反思自己现在考研目的性太强可能考不好。”看到这句话时心中感慨这位名叫“陈元”的战友真的是一针见血啊,我写了那么多的文字概括起来就是这一句话!也就真的可以用这一句话来概述!不明觉厉。
“首先之前考得好归因错了。二是没有目的,没有参照,任何结果都可以看作是意外的收获。考得好,觉得开心,考得不好,可以说自己反正也没想过考得好,无论结果怎样都是赢。目的是衡量结果的标准,没有目的,结果自然无法衡量,所以我认为目的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的的实现不是本质,是水到渠成的东西。而学习的本质是为了进步,考试考得好是进步积累的自然结果。”
什么程度的动机可以促成好结果?
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机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逐渐下降。
这是后来名为“世界尽头”的朋友的回复。
对!这样就可以解释清楚了,之前那些在他人看来困难的考试中我所持的动机强度不高甚至是中等或是低等的,因此在那时的复习过程中我能够按着自己的计划和学习进度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用正确的方式完成正确的事情。
到底如何去做?
“心态太虚了,把握不住,抓不住这些东西。目的我们可以把握,目标我们可以把握,练习多少次我们可以把握,记了多少页笔记我们可以把握,这些是可以把握可以去抓的!而心态是抓不住的,所以,我们得务实,在生活中务实!”
“设定目标之后,需要做的事情都是实在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取得一个一个具体的突破,是这一个一个具体的突破累积出来的你的理想和它的实现。所以不要去想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例如心态”
原来如此:有目的没有错,适当的动机可以促进好结果,而最重要的还是得务实,得践行,用踏踏实实的每一次行动去搭建自己的理想!
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