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广记》是一部包罗南宋之前岁时节日资料的民间岁时记,被誉为岁时风俗记载方面的集大成,全书共40卷。作者生卒年不详,陈元靓编撰,祖籍福建崇安,自署广寒仙裔,南宋末年人,其作品还有《事林广记》、《博闻录》等书。
《岁时广记》书前有首卷、图说,后有末卷、总裁。正文在结构上按春夏秋冬四季,以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正月晦、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日、端午、朝节、三伏节、立秋、七夕、中元、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除等为序,在叙述时博引诸书,取古证今,广列有关记载,故名《岁时广记》。
里面的关于节气的词用得太美了,择取一二供赏,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原文。
春:花信风、榆荚雨、击春曲、踏春歌、梦春草、括花香、卧花酒......
夏:竹迷日 笋谱民间説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移竹宜用此日,或隂雨土虚则鞭行,明年笋茎,交至一。云竹迷日栽竹年年生笋刘延世竹迷日种竹诗云梅蒸方过有余润竹醉由来自古云掘地聊栽数竿玉开帘还当一溪云然则竹迷亦此日也陈简斋种竹诗云何须俟迷日可笑世俗情(原文没有标点符号)
霹雳酒
秋:仙掌露 青女霜 蓼花风 裂叶风 豆花雨(八月雨)
冬:千里雪 炷暖香 饮羔酒 号林笋 扣氷鱼
《荆楚岁时记》端午节条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端午节采艾悬门上以避邪气习俗在晋周处《风土记》中已见于记载,但所谓“采艾以为人”则最早见于《荆楚岁时记》,而其来源据其自注谓:“按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炙有验。”
《荆楚岁时记》,是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由南北朝梁宗懔(约501~565)撰。全书共37篇,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有注,传为隋代杜公瞻作。注中引用经典俗传计68部80余条,说明各种风俗的来源,偶尔也记载北方的节令时俗。
《荆楚岁时记》涉及民俗和门神、木版年画、木雕、绘画、土牛、彩塑、剪纸、镂金箔、首饰、彩蛋画、印染、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以及乐舞等,这些民俗、民间工艺美术传自远古,延续后世。其中如门神、彩蛋画、土牛、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美术,仍在城乡流传。
《荆楚岁时记》一书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尤其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一般认为,早在奈良时代初期,《荆楚岁时记》就已传到日本,在现存的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中,就载有“《荆楚岁时记》一卷”。《日本国见在书目》据考成书于宇多天皇的宽平三年(891年),约相当于中国唐昭宗大顺二年。在稍后成书的惟宗公方《本朝月令》一书中,曾多处引到《荆楚岁时记》,如“五月五日节会事”条,就引有五彩丝系臂为长命缕等习俗。《本朝月令》一书是日本学者记载当时岁时习俗的专门著作,其之所以引用《荆楚岁时记》,是用以说明当时岁时习俗的源流,说明日本正是以《荆楚岁时记》作为岁时习俗的典范来学习仿效。
--时雨猫璞读书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