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山为背景的生命,比如:斑鸠、燕子、阳雀,青冈树、红苕、玉米和一次命中注定的远行与归来……》
——安全东现代诗的生态与逻辑域
文/昨日诗人
以大山为背景的生命是不需要编年体的记录的,在亘古的时间里以浑然天成的方式保持大山的缄默与歌唱,把心漂泊,把灵魂过滤,裁取一段以辈或代为单位的生存生态呈现给自己或大山,这是诸如鹰、布谷、斑鸠、燕子、阳雀、杜鹃甚至乌鸦曾经构制的世界,在四时为序,“三月,哗,一个红字,嘣了出来”,“四月,太阳在枇杷树上产卵”“五月,龙舟竞发,打捞一个诗人的骨头”……“腊月,只有墙角的那树梅花还在争吵,开,还是不开”《十二月令》,安全东的诗歌时间概念就是在这些非电子式、非流水线的自然状态中按照千年不变的以日出日落为参照的大山中生成的。因此它注定了安全东一生不能走出大山,或者“走到山路的一半,又折回来,原来这才是一个自己的世界”。安全东的世界是宁静的,是美好的,我们根本无需考究诗人生命的林林总总,单纯是大山赋予诗人的秉性,他用不着去咀嚼生命,历尽苦难而保守一颗“稚子之心”,用那管轻松玲珑快乐的笔写出自然、生命、大山的纯粹,这是需要一番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超越的,但安全东似乎没有这一炼狱的过程,大巴山的儿子至始至终都是原生态的,安全东的笔下给人太多轻松、快乐的元素。他拒绝宏大叙述,拒绝英雄,拒绝救世主的道德绑架和赋形,他至始至终都以细微的采集为快乐,他写离他最近的诗歌题材,写大巴山的历史呈现和四时呈现,他以灵动的采摘灵动他和他诗歌的世界。诗歌的高大上被废止,这似乎是难以做到的坚守和固执,大山的儿子以“无知”或一般意义上的“孤陋寡闻”消解了尘世的纷繁和刮躁,他心如止水,他别的其它都不会,他就这样醉心于他的世界,他的一个角落是安静的,由之这一安静而给诗人带来了生命“那一部分”的快乐和美好。他写“菖蒲”,写“月色”,写“落日”,写“村庄”,写“神堂湾”,“杜鹃”“树”“芭蕉”“蚯蚓”“春燕”“叶”“酒”“雨水”“桐子花”“牛”“割麦”“初冬”“立春”“薅秧”“草帽”“石头”“山歌”“老柏树”“河滩”“老坟地”“二叔”……一切像风吹过屋檐,快乐地“巢”,快乐地“歌”,快乐地“生生不息”,这里的灵动和愉悦,是很难用“田园诗人”来定义的,安全东虽然来自大山,来自田园,但他拒绝做一个田园诗人,他是大山的儿子,所以读他的诗歌,我们感受到的是纯粹的自然结构和这种结构中的快乐与愉悦,它们和文字似乎无关,和剪裁也没有多少联系,他的诗歌就是一大巴山青年背着背篓蓝天白云、溪流河谷的采集。
这时候我才看清
水面上盛开的云
被一只横空坠下的鸟
叼起
或是啄破
——《池塘偶见》
安全东给我们刻画的世界是宁静而美好的,甚至连“善”和“恶”都蜕了皮。
谁也不曾想到
这些温柔的风
竟让屋檐下的鸟儿
忘了梳理自己的羽毛
没有谁
会为这场意外掠过的风鼓掌
没有谁会记得它的名字
此刻
在鱼鳞似的瓦缝里
一只麻雀和一只老鼠
正学做母亲
麻雀和老鼠在同一道瓦缝里学做母亲,“善”和“恶”在“学做母亲”的天道,天伦里消解了敌意,这是田园诗人无法做到的,这是在现代结构里的一种“后价值”。在诗人《结婚》里也有同样的描述
尽管我
一百个不情愿
我还是骑着白马
穿过唢呐铺成的大道
将我的新娘
吹奏成盛世的光芒
大山是一种亘古而静默的存在,这种亘古和静默是一种韧性,这种韧性排斥大悲大喜的生命色彩,朴素、自然、原始,不放大什么,不刻意什么,这是大山的性格,这是山民世代相守的平静岁月的依托,我们很少看到安全东诗歌的悲情性,这是沿自山民的朴素性,千帆历尽,洗练的心态自成,“幸福或者痛苦,都是一种高度”,《静夜思》,即使在“荆棘丛中行走”“这种感觉,真让我通体清明”。“期盼一场微雨飘来……夕阳下,……梦见海洋,坐等花开”,安全东是大山的儿子,他心中怀揣一份大山的精致和美好就足够了,至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那份磨砺和苦难他够不着,也不需要,因此他诗歌的内心是静悦的,平和的。他“喊山”结果是“让山,痛痛快快喊我一回”,与田野,与乡村,与大山的生命和灵魂的共存,是安全东生命的基石。
要成为“巴山汉子”,这是每一个巴山男儿从父辈那里传承而来的生命指向,“归来那个少年”骨子里或多或少还是具备一些大山的“野心”的,但他必须迈过父亲,“并且像他那样,把身躯,磨练成青铜”,(《父亲》),虽然在这条路上也曾迷茫或惶惑“如果真是那样,他想,我又是谁”(《一个人走在路上》),但这种迷茫或惶惑的反诘是暂时性的,瞬间性的,因为“在父亲的黄铜烟锅里”“河流,依旧前行,直达我们的血脉之源”,因而作者的世界依然是“花香鸟语,开遍天堂”,大山和父亲给了他一个虽然不大但却“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了一个心性的形而上的通道,他便在“天人感应”的古老哲学意境里与父亲重叠或超越。“吸黄土的血,吐五谷的芬芳”“许多时候,我试图把父亲举过头顶,但我发现,他还是脚踩大地,更为自在一些”,巴山汉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练出来的。这当然是一条路,以后不管走多远,这条路都成为了诗人的宿命。
他于是到大西北,到哨所,到“第四女神”山,看高原的黄昏,听高原的旋律,一种沿自父亲的血性同样在更广大的山的背景下流淌和燃烧,但他不是“伟大事件”的见证,他同样写他朴素的战友情,在《牧神午后》,《西北回望》,伤情,伤感并不是后悔,而是怕触及离别日子里的那些魂牵梦萦,那些记挂和惦念,因而“他发誓,从此以后,任凭,铁马冰河入梦,此生不言兵”。
安全东的归来,不知他最终安放何处?但那种大山的宿命他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山的背景永远刻入他的生命和灵魂,他的摇曳的生命就是大山里的卑微自在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溪一流,甚至是一块石头,这一切,只需要一个空间,不需要编年和记年,在《吹过屋檐的风》里,他曾经向李白、贺知章,向采桑子、浣溪沙、蝶恋花、雨霖铃、忆江南、浪淘沙、高阳台等古典意境寻求过救赎,或许那里有“西北归来”的另一番“柳暗花明”,但诗人的“赤子之心”是会进行到底的。
安全东的现代性到底能走多远,他一生诗歌成长的道路是在寻求一种嬗变的。这种嬗变大约在2000年左右甚至更早一些的时间开始,2003年已臻至完善,在一种现代性的叙述里,安全东表现得更加灵动和可爱,之前一些诗,他走着文婕和白桦类似的道路,属于传统的现代诗,2003年前后的诗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的追求,这是跨越历史的每一个中国诗人进步的求索,当然这中间,每一个跨世纪中国诗人的内心是有过彷徨迷惑的,审美的改变和颠覆,许多时候让他们无所适从,特别是叙述方式的改变和神一般的隐喻、暗示、主客间性的混同,“后价值”的发现和揭示,都是从某个特定的时代过来的人不能适应的,现代诗以印象派的绘画方式解读世界,使它没有了照相和摄影的明了和光鲜,现代诗要求诗人对世界真实性的重新发见和定义,包括词汇的重新编码和价值的重新认同,这都是需要“传统诗人”洗心革面的,安全东是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转变的,而且和他的大巴山达成了无缝对接。
诗人和诗,没有义务和责任要揭示全部的世界或世界的全部,他总是在他最熟悉最亲近的一角进行生命性的书写,当然也不乏神的暗示和感召,这个神,对安全东来说,就是大巴山千年的魂和魄,更多时候它超越了一种文化而呈现原始的自然性。“适性而为”,诗歌就获得了一种解放,创作就迎来了一种轻松,不要赋予诗歌太沉重的东西,诗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诗,当然我们所说的自然,绝不是呆板的一块,它是赋形于生命的和生命的变化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和感悟的。安全东或者在路上,或者已回了家,虽然“飞翔是痛苦的”“人是沉重的”,但“茑萝梦月”后,远方有“打马还乡”的召唤,有“春风吹又生”的新绿和青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