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代表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这两本专著中,巴赫金都谈到了狂欢化问题。他认为只有从狂欢化的角度,从民间诙谐文化的角度切入,才能真正把握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本质特征。
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有这样一个片段,1482年的1月6日,整个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欢乐的气氛中。法政大厅正在进行“愚人之王”的选举,选举的规则是谁长得最丑陋、谁笑得最怪最难看谁就有望当选。这时,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收养人克洛德弗罗洛到广场上驱赶在教堂前面叫卖的摊贩。与他们发生冲突,小贩攻击弗罗洛。卡西莫多从教堂内冲出来,救回了神甫。正在物色“愚人教皇”的狂欢的人们,一眼看中了奇丑卡西莫多。便选他为愚人王,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游行。通过让地位低下、丑陋的卡西莫多当愚人王,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社会貌似没有了阶级地位,全民都在一起狂欢。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相呼应
此外我还整理了巴赫金的狂欢文学的特征:
1、重视民间的诙谐文化,把狂欢化文学看作是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2、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否定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
3、寻求各种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注重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
4.、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重视语言环境和话语交际的分析。
5、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和世界,拒绝把人和世界看成已经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