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谋士众多,但能善始善终,功成身退的却很少。张良被后人尊为“谋圣”,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不朽功绩,作为“谋士”的他一生堪称完美。那张良身上到底有怎样的过人之处,使得他拥有天下无双的美誉呢?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他成功的秘密吧。
张良赤子侠气,志向高远。
少年时的张良是一位世家公子,他原系韩国贵族,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国的丞相,其家室深受恩泽。秦灭韩,张良散尽家资去寻求刺客刺杀秦王,替韩报仇。他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张良带着力士回到了国内,得知秦始皇要出行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埋伏的地点。秦始皇的车架临近博浪沙,张良与大力士已做好了狙击的准备,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致行刺失败。所幸的是张良又成功逃脱秦始皇“大索天下”的追捕。荆轲,高渐离这两位壮士也曾抱着赴死的决心刺杀秦王,但都没有成功,悲壮而死。
张良虽年少不经事,但他为天下兴亡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冲天侠气和勇敢机智,却是世间少有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曾记载张良的画像,说他美好如女子般清秀。谁能想像到,他谦谦儒雅温润如玉的外在下,竟藏着一颗世间少有的赤胆忠心,这样的外柔内刚真是令人惊叹啊。
张良度高量宏,内外兼修。
桥上拾履老人授良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世人不相信神仙,但张良一定曾经得到过隐居高人出神入化的教诲。这位圣贤用他自己奇特的方式反复考验张良的修养和忍耐,用意显然是在寻找能成就大事的后辈向其授予兵书。“孺子可教矣!……”老人飘然离去。张良诧异又惊喜,常常捧着兵书潜心研读,细心揣摩。
此后张良仍然留在下邳,作了个扶弱锄强的侠客。项伯曾经犯过杀人案,投奔张良,受搭救之恩。从这个时候对兵书的研磨开启了他雄才大略的慧根,十年磨一剑,出世前的修书之学,终于使他得以脱胎换骨并走向成熟。
张良慧眼识人,知遇良主。
十年后,陈涉吴广起兵抗秦,张良也跟着招聚了百多名青年壮士准备起义,恰好景驹自立,在留那个地方,号称楚假王。张良想去投奔景驹,在途中遇到沛公带着好几千人,在下邳以西的一带扩张地盘,准备推翻暴秦,于是张良就跟着沛公了!沛公请张良负责兵马事宜,而张良好几次拿太公兵法来讲给沛公听,沛公十分欣赏,常常就用他的计策,可是张良也把太公兵法讲给别人听,那些人都不能懂得。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赐的聪明!”刘邦对张良的谋策言听计从,他高傲而轻侮众臣,但唯独对张良尊敬有加,给予他“运筹帷幄当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极高评价。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不得不说这对君臣的相遇相知,真乃天作之合。
张良淡泊名利,无欲则刚。
汉高祖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他能听从张良之计克己忍耐,这使他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和完整锋锐的战斗力。在攻击峣关时张良用计利诱疑兵,再用瑰宝财物去劝诱贪财的秦国守将献关投诚,使刘邦顺利攻破咸阳。面对秦宫巨大的财富,此时的刘邦内心狂喜,醉倒在富贵梦里,听不进樊哙的劝诫。后在张良的亲自说服下得以清醒,终于下达了“还军霸上”的命令。在鸿门宴前,张良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管实力,并将刘邦给他的赐赏加倍疏浚项羽的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楚汉之争末期,刘邦不顾当初鸿沟和议突袭项羽,由于韩信、彭越未能如约南下致合围失败而被困,便向张良请教。张良分析到二人未能如约而至,肯定是对其封赏不满意,最后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加封了韩信和彭越,果然两人很快带兵前来援助,项羽大败,就此天下尽归了刘邦。虽然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但他对韩信和彭越这俩人趁火打劫得到的封号和封地让他如鲠在喉,记恨心头,为二人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种子。张良用计在于攻心,他深刻洞察人性利欲熏心的本质,为物欲累求的贪婪心理,所以能屡屡成功,因为他的思想超凡脱俗早已达到无敌的境界。
张良具有超群的大智慧,才能泽被天下却没有政治野心,对功名利禄无所营求。在刘邦论功行封时,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要知道国士无双的萧何也才不过八千户食邑!张良却推让说:“当初臣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相遇,这是上天把臣送给陛下。臣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邑,就请陛下封臣于留,来纪念这一番的君臣遇合吧。”因为他深知“狡兔死,走卒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终极得以功成而满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