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一词的来源相信大家都已熟知,这本是传统行业里多产品线企业才有的职位。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同类竞品不断增多,各家公司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于是相继增加了产品经理的职位。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唯有培养自身产品优势、深度挖掘已有用户的剩余价值才会建立自己的护城河,保持自身竞争力,因而产品经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产品经理的价值不断被放大,而入行又没有准确的技术门槛,因而大量能力参差不齐的人蜂拥而入。在这个新兴行业里,每个人都是探索者。我们勤奋的总结工作内容,我们虚心的学习他人的经验。于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于是人人都成了“产品专家”。有人把产品经理按工作内容细分成了几类:战略型产品经理、执行产品经理、需求产品经理等,于是我们下意识的为自己找位置。有人把产品经理的职责做了整体概括:用户调研、形成需求文档、设计原型、安排工作计划直到最终上线,于是我们自我比对,寻找自己在工作中的遗漏。
这个行业里,每位“经理”都忙忙碌碌:写竞品分析、画高保真原型、与开发撕逼每一个跳转样式、与设计探讨图标色值。似乎忙碌就代表了收获,然而你的产品却依然没有起色。
时间长了,你终于愿意停下来想一想了:为什么我们看了那么多竞品分析,学了那么多原型工具,《人人》翻了数遍,却依然做不好自己的产品呢?
每次家里大扫除时,你都暗自发誓要把家里整理的井井有条,打扫的一尘不染,然而最后发现总有一些东西怎么摆都别扭,总有一个角落怎么打扫都不能满意。因为家里总有几个物件是不规整的,总有一个角落是你够不到的(或者需要耗费很大周折)。
这就是一个产品的常态。我们在总结工作经验时都会下意识的忽略周边环境的因素,殊不知,人际环境的因素往往才是关键。纸上得来终觉浅,总有一些不可控因素给你的目标打折扣。
这些因素里可能和你的领导有关。我一直坚持“把事情交给擅长的人去做”,毕竟术业有专攻。但每个产品经理似乎都有这么一个上级领导打破你的规划,把你自以为完美的产品设计改的面目全非。
这些因素里可能和你的开发团队有关。我们的团队在刚组建时干劲十足,每天忙忙碌碌,效率很高。可随着团队磨合越来越默契,效率却明显降低。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让开发团队恢复以前的工作效率(也可能是我个人影响力不足)。这当然和公司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但我想更大的原因是产品没有市场推动力。
然而在这些因素里,最大的不可控因素很有可能是你自己。这么说其实很主观,毕竟当局者迷,每个人都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因此我把这个因素归纳为:一个人把已有资源发挥到最大值的能力。
很多人都喜欢吐槽自己的公司。程序员说:产品经理天天都提的什么狗屁需求让老子天天加班;运营暗地里抱怨:老想着增加粉丝数却又不舍得做优惠活动,太抠门;产品经理人前嬉笑抚慰,人后却是另一张嘴脸:都是什么垃圾开发,这点需求到现在都做不完......
适当的宣泄负面情绪当然没错,但我们是否也该做些反思:如果你开发能力再强一点、效率再高一点,会不会就不用或者少加班了呢?如果你做的运营起到了很大效果让老板看到了运营的重要性,会不会老板就听从你的建议搞一场优惠活动了呢?如果你的设计再简单一点,少挖些坑,多给开发一点鼓励,或许开发效率就会高一点呢?
其实每个职位都是如此,每一件事都可能有一万个麻烦等你去解决,而一个人能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于有能力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左右逢源,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产品经理就是产品的终身保姆,虽然大部分都没有血缘关系(股权)却负责产品的方方面面。优秀的产品经理有多种:一种是乔布斯那样把产品当成艺术品一样设计,把极致简约与美感当做产品的最终目标;一种是黄章那样把文艺而安静的风格带入产品(原谅我一直觉得魅族的设计有一种文艺风,让人舒适而安静)。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这样左右逢源考量着团队能力去做产品。
古人云,谋全局者方能谋一域。小能关注每一个产品细节,大能看清产品方向。时刻清楚自己的已有资源,才能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最好。(传送门:设计整理:那些APP设计中温暖人心的功能点)
作者:destiny,某款不知名app产品经理。个人公众号:有产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