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医学院上学的时候,中医老师就经常告诉我们想学好中医,必须熟读四大经典。一些老中医为了提高当今中医临床的效果,也反复呼吁要临床医生重视四大经典的学习。WHY?因为四大经典涉及中医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药学基础,学好四大经典,可以说就基本掌握了中医学的精髓,就可以处理药方了。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源远流长。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学的发展形成过程中,接受和吸收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潮的影响,所以中医的学术特点以及内容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有密切的关系。今天将从影响比较大的基本古代医籍着手,介绍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四大经典主要指的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匾要略》、《神农本草经》这四本古代医药学专著。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医学典籍。作者不详,写作年份不详。书里面记录黄帝和歧伯、伯高、雷公等大臣有关医学问题的对话,但以黄帝与歧伯的对话为主。人们后来就用歧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中医也被称为“歧黄之术”。《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以生命为中心,涉及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书中提出“治未病不治已病”告知我们日常注重健康保养身体的重要性。
《伤寒论》——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
《伤寒论》是东汉年间“医圣”张仲景所写,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这本书和《金匾要略》原为《伤寒杂病论》中的两大部分。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撰分为两部分,其中外感人内容被整理为《伤寒论》,内科杂病内容整理为《金匾要略》。
《伤寒论》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辨证施治,归纳“六经辨证”。运用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种治疗方法,并创设了很多沿用至今颇有奇效的方药。
如果说《黄帝内经》提出了中医的一大特色——整体观,那么《伤寒论》就提出了中医的另一特色——辨证施治。
《金匾要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金匾”是指用黄金做的盒子,也是重要和珍贵的意思。“要略”,是简明扼要的意思,表明这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匾要略》创造了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辩证论治理论,主要记载了内科杂病的诊治方法。详细的记载了根据临床表现,而确定致病原因、发病部位、疾病性质以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势导利、标本缓急等杂病的辩证方法和治疗原则,在治疗方剂上,介绍有汤剂、散剂、洗剂、丸剂、酒剂、坐药、吹药、外敷药等多种剂型。
《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药物学专著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365种中药,并根据有毒、无毒和药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品。对药物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质,用四气五味来概括药物性能和作用,可以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还介绍了药物的配伍、相生相克,以及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以及主治功能和宜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