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年考过专四的同学,对这个名字想必并不陌生吧。《儿子与情人》--第二篇阅读题的节选处。不过我对它印象深刻还因为,室友不久前还从图书馆借过这本书,虽然这并不能改变她来不及看题的现实。。。
我本身就是一个纠结而矛盾的人,但这本书里的人物比我混乱,一开始我还能对里面的主人公感同身受,但后面我只是越发郁闷。所以如果你要看这本书,请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它也许会颠覆你的三观;如果你想理解这本书,请静下心来,因为好像连主人公自己也不清楚言之所向,心之所求。
其实就我而言,这本书并不好啃。它可是被称为“第一部弗洛伊德式的英语小说”,首次通过艺术的手法和作者自我剖析的形式对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理论做了深入的探索。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挂钩,那可想而知,它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每个女生都幻想过自己的如意郎君驾着七彩祥云而来,抑或骑着白马,再不济好歹蹬自行车来吧。葛特鲁德这个迷人又傲气的姑娘,自然也憧憬着爱情,并在正好的年纪遇见了热情如火的莫雷尔。他们迅速得相爱结婚,但现实也很快得摆在葛特鲁德面前,她的丈夫其实一贫如洗,他们的房子也还欠着贷款。她骄傲的自尊和心灵受到的伤害,只得让自己变得强硬起来,尤其是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她对他一心疼爱,渐渐对莫雷尔不屑一顾了。两个人思想的巨大差异,使得他们越发疏远,却也只得相互忍受。莫雷尔太太把她的全部希望寄于在孩子们身上,孩子们在只和母亲亲,而他们的父亲在家一直都像局外人一般。意外得,长子威廉生病离去了,这给了莫雷尔太太巨大的打击,她把次子保罗视作生活的唯一希望,对他倍加爱护。而保罗也很快成了当地一家工厂的职员,并之后结识了一位农场主的女儿米利亚姆,他们志趣相投,交往密切,但保罗严重的“恋母情结”和母亲对他感情的长期支配使得他无法同米利亚姆建立正常的恋爱关系,而米利亚姆本人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这使得她与世俗的生活隔绝开来,性格孤傲谦卑,像他的母亲一般。他们两都不知道为什么把他们间的亲密关系定为纯粹的思想交流,是一种柏拉图式的友谊,这种“纯洁”使得他们不能也不敢进行肌肤之亲。渐渐地保罗对米利亚姆的浪漫激情与占有欲感到畏惧与恶心,最终别迫与她分手,即使他们俩都觉得保罗的实际上一直是属于他的,思想层面上。
随后,保罗投入到了一个名叫克莱拉的有妇之夫的欲中,但他的“恋母情结”同样没有使他与这个女人建立任何有意义的关系。保罗挣扎着纠结着,他与米利亚姆思想上有时能共通,但身体上却有无法跨越的障碍;而他对克莱拉却有着强烈的性欲,但她并不能让他心灵安宁,克莱拉也意识到了他对而言是靠不住的,她抓不住他,他们俩都靠近不了彼此,只是盲目地相互温存。
保罗把他内心最深的爱给了母亲,每当觉得自己伤害了他,他自己就受不了。母亲的支点也是保罗,所以当她不顾一切地和米利亚姆争夺儿子的感情时,保罗自始至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难以平衡母亲与情人之间的矛盾。
劳伦斯笔下的保罗是非人化的现代工业制度的受害者,也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他的“恋母情结”和严重的心理障碍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现代人异化(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觉得自己是陌生人,生活着,但不能感到真正的自由,最后对自己漠不关心。如果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弗洛伊德理论)的象征。保罗既无法同葛特鲁德保持正常的母子关系,也无法同米利亚姆建立理想的恋爱关系,更无法同克莱拉发生任何有意义的两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恋母情结”标志着阳刚之气和男性魅力的衰颓,而他与异性的格格不入则象征着西方现代工业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失败。小说结尾,当母亲患癌症去世时,保罗面对复杂的人生不知所错,迷茫在生活中,仍旧囚禁在工业社会中。
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用复数形式,表示着这并不是保罗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却有相互纠葛的人际关系。
不知道你们是否有着这样矛盾的人际关系,
但愿你们不是工业社会的囚徒,
世事纷扰,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