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写的一部自传体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一种弗洛伊德心理学上的“俄狄浦斯情结”备受人感触,也让我们深思如何改变现状的家庭模式。
主人公保罗在胎儿时期和童年早期,主要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婚姻的不幸冲斥着他的身心,他深深感受到母亲的力量和重要性。
保罗的父亲是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人,他脾气暴躁粗野,总和保罗的母亲吵架,一有钱就酗酒,甚至在他母亲怀孕的时候把她关在了门外整整一夜。于是,她把时间、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转移、倾注到由于肉体结合而降生于人世间的大儿子威廉和二儿子保罗身上,进而产生了一种畸形的爱。这种感情超出了正常的母爱,成了控制与占据儿子感情的中心。
母亲对他的控制在哥哥去世后愈演愈烈,不仅在事业上鼓励、督促保罗成名成家,跻身于上流社会,而且在精神上也控制他。使他不移情他人,特别是别的女人,以便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这种强烈的带占有性质的爱使保罗感到窒息,迫使他一有机会就设法逃脱。而在短暂的逃离中,他又常常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牵引着,痛苦得不能自已。
女友米丽安是他十分喜爱的恋人。他们由于兴趣相投,接触日渐频繁,产生了很深的感情。然而可悲的是,米丽安也过分追求精神满足,非但缺乏激情,而且像他的的母亲一样,企图从精神上占有保罗,从灵魂上吞噬保罗,这使她与他的母亲成了针锋相对的“情敌”。保罗因为对每次因和米丽安约会比较晚回而惹母亲生气这个事情产生强烈的痛苦和憎恨感,一想到母亲的不幸就憎恨米丽安。血缘关系轻易占上风,米丽安败在老太太手下。
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由于母亲的形象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的深远影响,其在对象选择过程中,总是寻找和母亲有某种相似的女性。可是,如果母亲健在,就会对这个替代她的人充满了挑剔的眼神,甚至是敌视状态。
可见,儿童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对他今后对象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干扰或损害了这种关系,那么他张大后,其生活及其性生活也会由此受到严重影响。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保罗夹杂在两者之间痛苦扭曲的感觉,自然而然他把对米丽安的精神之爱情感转移到了同样追求肉体之欢的克拉拉身上。
克拉拉生活在社会下层,与丈夫分居,一段时间内与他打得火热。他也从这位“荡妇”身上得到肉体上的满足。然而这种“狂欢式”的融合,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一瞬即逝的结合。由于从米丽安身上找不到安慰,他需要从心理上寻求自我平衡,需要从性上证明自己的男性能力。由于从丈夫身上得不到满足,克拉拉也需要展示自己的魅力,从肉体上寻求自我平衡。
但是这样的结局并没有使保罗得到应有的安慰,在灵与肉的严重分离中在生活中更加迷茫,在双重的压力下使他陷入了空前的空虚。
最后在母亲去世后主人公保罗开始走上自我追寻之途,并通过离家出走这种反向表达方式实现自我独立性的复归。
无疑,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乃至一个时代的悲剧。劳伦斯被誉为“性爱小说”之父,这本书是他自身的写照,也曾被列入禁书。有人把它看做是情色小说,在我看来,书中家庭结构的写照却是我们现实之痛。很多人不明白自身情感发展状况的原因和家庭矛盾不断升级的原因,那是不知道该怎么解剖自己,解剖自己的家庭。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男权,让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其实首要是父亲和母亲的伴侣关系,接着依次才是亲子的关系,然后是大家庭里面的关系,最后是自由选择的团体之间的关系。
当男人与女人结合在一起,他们首先成为伴侣,而后才能成为父母。伴侣关系在父母之前出现,拥有优先权。正如小说中主人公的父母之间只有肉体的结合,而没有精神的沟通、灵魂的共鸣。他们之间的问题给孩子留下了隐患。
父亲是一位浑浑噩噩的煤矿工人,贪杯,粗俗,常常把家里的事和孩子们的前程置之度外。母亲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教育,对嫁给一个平凡的矿工耿耿于怀,直到对丈夫完全绝望,继而把爱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在这里,母亲的爱首先已经错位了。儿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母亲的不幸,失去了完整的自我,迷失了自我。他百般听从母亲的安排,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就已经基本塑造成型。不止人格,我们的情感基础也常是同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妈妈给了我们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我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将爸爸妈妈当做爱情的原型,并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如果爸爸妈妈的给我们的爱很少,我们也容易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只是情形更加复杂。
为了伴侣之间的爱,我们就必须放弃最原始,最亲密的爱—小时候对父亲,母亲的爱。不论是爱恋或是愤恨。一个男孩只有在摆脱对母亲的感情依附,他才能全情投入与伴侣之间,成为独立的大男子汉。一个女孩对父亲的依附,也必须在她把自己交给伴侣,变成一个成熟的女性之前告一段落。
也就是说男孩要走进父亲的世界,站到男人的圈子。女孩也要走进母亲的身边,站到女人的圈子。只有在儿子靠近父亲,女儿亲近母亲时,伴侣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亲密。
而在现实生活中,俄狄浦斯情结或恋父情节都是这两种关系的错位。我们在寻求伴侣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种问题,我们就会想要获得一些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会转移到伴侣中间去。这是,就会碰见一个男人寻找一个像妈妈的女人时,会碰见一个按儿子标准找男人的女人。又或者,一个女人寻找一个像爸爸的男人时,会碰见一个按女儿标准找男人的女人。
这样关系的错位在家庭模式中屡见不鲜,难搞的婆媳关系,啼笑的“宝妈男”,看似错综复杂,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追其原因都是在伴侣之间爱没有调和融洽继而恶性循环到下一代,甚至到下下一代。这个问题,有多少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的能够意识到。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在著名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第一句就是这句经典台词。家庭不幸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父母关系的问题,他们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也是孩子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一旦关系处理不当,这种的不协调会引起很大的婚姻波动。
有时候,人们容易把自己的伴侣看成是集体游戏的一个参与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安排相处的时间,共同的目标和彼此的关系,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来改变对方。
当其中一方在另一方面前表现出父母般的威严,企图去教导,促进和帮助另一方时,爱就会被束缚。因为每一个成人都曾经历过被养育,被教导的过程,无论想怎样重复这一过程,都会对爱造成伤害。
当一个女人把丈夫当孩子对待,她会努力改进他的行为举止,好像那样才是对他最好,通常她丈夫就会去找情人。情人才是丈夫真正的伴侣,如果丈夫既和妻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仍然有情人,那么扮演情人的很可能是他母亲的角色。同样道理,女人去寻找情人也是如此,不是丈夫对他当小孩一样看待,就是她要在情人身上寻找父亲或母亲的影子。
这种情况下,我们做的既要保持伴侣的亲密度,又要把自己同孩子区分开来。
有个离婚的朋友跟我讲起她跟儿子解释离婚这件事的时候这样说:爸爸妈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不管怎样,这都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你不要感到内疚或是想要把我们中间的任何一方解脱出来。即使将来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无论你跟着谁,你永远都是我们的孩子,你知道我们都是爱你的就行。
他们也从来不在儿子面前用言语攻击对方。她说她儿子现在可能还不懂这些,但是,我相信,不把我们负面的情绪传递给他就行了。
在这本书中, 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但拉大了她和丈夫之间的距离,并最终使之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影响了子女,使他们与母亲结成牢固的统一战线,去共同对付那虽然肉体依旧光滑、健壮,而精神日渐衰败、枯竭的父亲。
保罗表面上在跟随占优势的母亲一方,但实质上却在骨子里跟随着弱势的一方。这在他的第二任情人克拉拉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保罗实际上看不起克拉拉,他的思想里,女人就是家庭主妇。因此他无法接受克拉拉的思想激情过后,克拉拉还想拥有精神上的交流,但是保罗并不重视这些,漠然置之。保罗跟随父亲的男权家长意识使得克拉拉仅仅是个“女人”,所以对她只有肉体的需求。
当父亲和母亲双方尊重自己并相互尊重时,孩子的感觉最好。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就成了夫妻关系的延续和完善,孩子是他们之间爱的肯定和嘉许 。当父母彼此相爱时,孩子就会觉得轻松自在。
特别是当一段关系无法再进行的时候,我们更不能打着为了孩子继续过的幌子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就像有人因为怀孕而结婚一样,其实那并不是因为孩子而结婚,只是他们因为接受了自己的行为后果。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把孩子与自己分离出来。
伴侣之间,夫妻之间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和相互约束,爱才能成长发展。不要等失去了才去追悔莫及。即便爱不在了,相互的尊敬,不要让系统的牵连,把不成熟的爱带给孩子。
成熟的爱,要求夫妻认真慎重的评估从原生态家庭带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并相互交换其中对关系发展有利部分。成熟的爱要求夫妻之间具有优先权,缔造良好的夫妻关系。成熟的爱也要求孩子渐渐的放弃幼稚盲目的爱,学会像成人那样去爱。成熟的爱要求孩子们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不要重复那些有害的事情。
正像劳伦斯在论述爱情时也曾经说过的:“说到底,各个人都是孤立存在,是一个赤裸裸的独立存在,也就是独立的自我,完整的自我”。认清了这些,相信在家庭中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