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跟儿子同是五年级的外甥的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是诸葛亮》,呃,这个好象有点难度。外甥说假如他是诸葛亮,他会辅佐曹操。我不禁哑然。因为我并没有很完整地读完《三国演义》,虽然前两年曾一度想把四大名著再认真地读一遍,却屡屡拿起又放下,搁置至今。
年少时没条件看,时至今日却又很难沉下心来读那厚重的书。平时也就看点速食品,如关注、读者之类,码字的时候时时遭遇瓶颈状态,文字显得骨感,不厚重,更不具张力。
小时候看的最早的书是小人书。大概在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还在拖拉机站的时候,出差回来给我们姊妹仨捎回三本小人书,64开大小,里边上面是图画,下边是字。依稀记得一本《武当山传奇》,一本《霍元甲》,另一本已忘了名字,内容好象是介绍各个节日的来历。因为那本小书,我知道了端午节插艾草是为了避邪。
再后来很少有机会看书。那时家里都养着兔子、鸡、鸭、鹅、牛,一放学,写完作业就出去割草。
直到上了初中,才开始接触一些课外书,当然也都是借的。
印象深刻的有《三人行》,主要讲叙鲁迅先生、朱安、与许广平之间的故事,那本书从先生幼年往返于当铺,留学,母亲骗他回来成亲,再到跟学生许广平相恋,直至先生去世。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读物,闲了我就拿出来翻翻,总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总希望能从中汲取更多养料。
在那个时候,就偏执地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对我影响深远的还有一位台湾女作家琼瑶,或许琼瑶影响的是我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最早看她的书有《心有千千结》、《窗外》、《海鸥飞处彩云飞》……那时候,经常地看到很晚。母亲在那屋喊我:快睡吧,我嘴里“嗯、嗯”答应着,关了灯,却忍不住将头藏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继续看。常常地进入角色,跟着故事情节或喜或悲,或哭成笑……
就是因着琼瑶,我始终坚信世间有着最美好、最纯粹的爱情。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想。
相信一个经常读书的人不会差到哪里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吧。
读书是邂逅另一个自己,有书相伴,人生才会更丰盈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