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情境的默会化,是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
学《愚公移山》,在理解课文的寓意之前,让学生先想自己生活中的"山"。
学生们列举了很多。
学习是一座山。学好各科知识,需要客观的分析每科的特点和自己学习的难点,需要思考自己的方法。
跑步是一座山。
早晨起床是一座山。
克服自己的小毛病是一座山。
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结在一起,学生们实现了用生活与文本的对话的体验。这就实现了现实情境的默会。
让学生发挥想象扩写愚公移山的情景。可以让学生直接去想象。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把自己想象成愚公,置身于挖山的情境中。这样就实现了现实情境的默会化。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就更生动,更有画面感了。
例文1
……智叟昂起头,拍了拍愚公的肩。愚公长叹了一声,用衣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缓缓的拨开智叟的手,用坚定的眼神望着他说:“你真是固执……"愚公转过身去,对着高山,弯腰拾起地上的工具,默默地凿挖地上的石块儿。
例文2
智叟穿着一身靛蓝的长衫,拿着一柄盘龙拐杖,满脸鄙视的说:“愚公老弟,你太笨了吧?……"愚公放下手中的活儿,拍了拍身上缀着一块一块补丁的破衣裳,不急不慢地说:"……"。
翻译"入则无法家拂士"这句时,"则"如何理解呢?我今天的做法是给学生复印《古代汉语词典》中"则"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辨别六个意项,与课文的内容深入联系。
这种做法的长处,可以用一下的原理进行解释。
学生亲自辨别"则”字的六个意项,并与课文的内容进行联系和比较。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找感觉的过程。在自己对"则"字众多的感觉中辨别出"则”字在“入则无法家弼士"一句中的意思。这个过程就是默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