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屏幕改变命运》,一篇很好的纪实报道。
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通过跟随名校成都七中的直播屏幕教学,短短几年,从原来考取本科的只有个位数,到大多数考取本科,88人考上清华北大,实现神一般的逆袭,给人很多振奋。
报道有几个细节印象很深,一是屏幕直播引入后,很多原先的老师抵触:“自感被瞧不起,于是消极应对,上课很久才晃进来,甚至整周请假,让学生自己看屏幕。”
这种情绪很可以理解,每个老师,都渴望优秀的学生为自己所培养,这是出于职业的尊严与荣誉。但教师之间水平的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偏远学校的师资,和一个名校的师资,几乎不可同日而语。只是现在,现实被一块屏幕生生摆在面前。
理论上说,当互联网无处不在,可以连接每个师生,每个学科,全中国可能只需要一个“最好的老师”,但这“最好”可能仅限于教学水平,学习同样需要交流、陪伴和督促,这一点,屏幕上的老师是无法替代身边老师的。所以老师们大可不必恐慌。
另一个细节是,禄劝一中高一的女生王艺涵,在直播教学后的心理落差。原先她是镇里中考第一名,但是考成都七中试卷,只有语文及格——“我没想到我这么差”,如同她的同学所说“觉得自己真没用”,这又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刺激,成都七中仿佛是另一个平行世界,将她先前的骄傲击得粉碎。
这里足见,因为所在不同环境的差异,对一个人所能造成的冲击。这让我想起《霸王别姬》里的小癞子,看到舞台上风光无限的霸王亮相,含泪感慨:这得挨多少打,才能成角儿啊?王艺涵眼里,成都七中可能就是另一个戏班子,风光背后,执行的另一套难以想象的标准。
现实的残酷,往往不在于差距,而在于根本看不到差距的存在。因为看不到,所以无从努力。这也许就是为何“寒门难出贵子”。
网上有流行所谓“贫穷思维”,认为限制一个人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思维,然后又列举各种“富人思维”云云,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殊不知正因为穷,本身资源就少,见识才有限。
文中报道说很多父母外出务工前,把孩子送到当地学校,“要求很简单——平安活着”,或者只丢下一句“好好学”,然后就是一年半载的分别。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为何如此之低?大概父母深知家境一般,无法送孩子上好学校,再加上外出务工,再无时间照料孩子,于心不忍,索性也不对孩子提什么过高要求。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父母没什么远见,“再穷不能穷教育”,问题是,父母对教育的所谓远见,本身不也取决于父母所受的教育么?有多少父母,受过真正良好的教育呢?或者,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呢?
比如文中报道的一个考上北大的留守孩子,父母在福建给人杀鱼,一个月5000块,“当爹的手指早就累成了残疾,伸不直”,这样的父母又怎忍心苛求?无非不得已罢了。不外出,孩子可能连学费交不起。
所以,要感谢技术的进步,在很多不得已的情形下,让孩子能接收更好的教育。事实也证明,只要有足够好的教育,大部分孩子的潜力都是可以挖掘的,个别有天分的,更是会如虎添翼。
这块屏幕改变命运,对于贫穷地区的孩子来说,一点也不夸张,这样的屏幕,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