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征人尽望乡”——从李益的边塞诗,看盛唐气象的衰颓

今天看到有朋友又在争论李益的七绝是否配得上“中唐七绝之冠”的称号,想起自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王昌龄的《出塞》,明朝李攀龙、杨慎将之称为“七绝压卷之作”,其中也谈到了和李益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比较。

同样是明朝人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李益作品才是“七绝之冠”——不过他下笔的时候心中还是有些忐忑,所以在前面加上一个“中唐”。

诗歌这种文艺类的东西,虽然有上下优劣之分,但要分出第一、压卷这种绝对位置,是因读者而异的。

如果读者年轻化,希望出人头地,而国家也正处在一个蓬勃向上,万象更新的时期,绝大多数人爱读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读者中老年化,开始想家了,明白建功立业没有天伦之乐重要,又或者整个国家、军队开始沉沦在一种厌战情绪之中,那么大多数人爱的就是《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读者的赏读偏好?

因为好的作品在于激发读者的共情。

王昌龄激发的是保家卫国的求战之心,而李益共情的是回望家乡的厌战情绪。

这是盛唐与中唐的区别,是整个时代气息的区别。

年轻多爱“龙城飞将在”,年老便知“征人尽望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品。昂扬与反思,都是最好的作品。哪一首更好,得看读者自身处在哪个时代,哪个时期,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还有 73% 的精彩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支付 ¥2.00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