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朋友又在争论李益的七绝是否配得上“中唐七绝之冠”的称号,想起自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王昌龄的《出塞》,明朝李攀龙、杨慎将之称为“七绝压卷之作”,其中也谈到了和李益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比较。
同样是明朝人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李益作品才是“七绝之冠”——不过他下笔的时候心中还是有些忐忑,所以在前面加上一个“中唐”。
诗歌这种文艺类的东西,虽然有上下优劣之分,但要分出第一、压卷这种绝对位置,是因读者而异的。
如果读者年轻化,希望出人头地,而国家也正处在一个蓬勃向上,万象更新的时期,绝大多数人爱读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读者中老年化,开始想家了,明白建功立业没有天伦之乐重要,又或者整个国家、军队开始沉沦在一种厌战情绪之中,那么大多数人爱的就是《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读者的赏读偏好?
因为好的作品在于激发读者的共情。
王昌龄激发的是保家卫国的求战之心,而李益共情的是回望家乡的厌战情绪。
这是盛唐与中唐的区别,是整个时代气息的区别。
年轻多爱“龙城飞将在”,年老便知“征人尽望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品。昂扬与反思,都是最好的作品。哪一首更好,得看读者自身处在哪个时代,哪个时期,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