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人性常识
教育常识从何而来?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可能的答案:从古往今来的教育思想中来,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来,从个人的感悟中来…如果要刨根问底,那对人的理解和认识,是教育常识得以产生的根源。
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乌申斯基也这样认为。教育既然是直面人、发展人的事业,那么不懂人当然就不懂得教育了。如果人生是一幅画卷,画卷徐徐展开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育就是这幅生命成长画卷的书写者、描绘者和解释者。对教育最透彻的理解,往往浸润着对人生最透彻的感悟。教育透,则人生透。所以,教育的根源是人性常识,想了解教育,必先了解人性。
2.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长久以来我们已经达成一个共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哪怕它们来自同一棵树;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哪怕它们出自同一片海滩。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哪怕他们是双胞胎,我们依然能够辨别出两人诸多的差异。造物主的奇妙就在于此:让每一个受造物都呈现出自己的个性,都在这个宇宙间发出属子自己的光芒。人与人之间可以无限地走近,但永远不可能成为对方,成为对方的距离是无限的。就像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中蕴涵的时间之流和空间之流永远在变化,正是这样的永恒之变,使人生充满了变数,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变出了不同的生命个体,变出了不同的人生。
其实,每个人都有其命定的独特,一旦诞生,就是这个宇宙间的独一无二,不管他多么聪明或愚钝,多么伟大或卑微,多么幸福或悲惨,都是不可替代的宇宙存在,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命,正因为如此,每个生命才显出了珍贵。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过,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因为教育的缘故。那么。人的独一无二,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作为教育者赖以自豪的成功,就在于他们可以自信的宣告,他培养出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3.人始终是未完成的
人始终是末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人所以是未成的,原因在于人是充满了可能性的动物,他从不会把自己的发展固着于某一点,而是不断向各种可能性敞开。已完成的是人的某种可能性,而非全部的可能性,总有新的尚待完成的可能性在某时某地酿和涌现,等候着人去实现。即使那已经实现的可能性,依然有变化发展的可能。
人有了可能性,就有了可塑性,教育才有了可能。这是所有教育的必要前提:人如果不具备因可能性而来的可塑性,教育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教育,就是在求证人性和生命的可能性,也是在引领和拓展这种可能性。
由于人充满了可能性,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生命因而始终是面向未来的,处于绵绵不绝的生成之中,直到生命的终了。“事”可以成,但“人”永远未成。不是考上了大学,就是成了;不是走出了校门,走上了工作岗位,就是成了;不是获得了博士学位,赢得了多少头衔和荣誉,就是成了……所有的“成”都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以往的自己;但对于未来的自己,人始终处于未成的状态。
4.人只能自己去活着
人人都想过美好幸福的生活,虽然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标准有所不同,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式也差异。无论世界上有多少五花八门的生活方式,有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如同每个人必然到来的死亡只能自己承受,没有谁能替代他自己的死一样,每个人的活,也只能自己活,而不能被任何人替代着活着。正如叶澜所说,人永远只能自己活着。因为,“自己活着”是永恒的本质,“被活着”是暂时的现象。
面对如此繁多的人生选择,幼稚单纯的孩童有选择的权利,却往往无抉择的能力。而此时,教师便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可能也最容易替代他们做决定的那一类人。这也是由角色而来的天然优越感,也是为了履行教育者的职责,完成教育的任务,他们常常忍不住用自己的问题替代学生的问题,用自己的观点替代学生的观点,用自己的思考替代学生的思考等等,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无头脑、无能力、无智慧,更无独立人格。或许,这就是没有人性常识的教育造成的人间悲剧的根源。
教育,不是替代学生选择、替代学生思考,而是赋予学生选择和思考的能力。对于作为生命存在的个体学生而言,教育唯一能做的,不是替代他活着,而是促使他拥有更好的“自己去活着”的能力。
5.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
儿童选择不同的媒介,说明他要借此满足不同的需要。他玩游戏,是为了满足放松与逃避现实和情绪刺激的需要;看电视,说明儿童存在着放松与逃避现实、情绪刺激、交往诉求和现实性等需要;阅读书籍,则与逃避现实、现实性、快乐诉求和安静诉求等需要有关。面对儿童的不同需求,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味地禁、堵、罚不是有效的办法,这样的“教育失败”不会是特例。对于一个人来说,人的需要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任何违背人的需要因而违背人性的管理和教育,都可能会带来失败。
教育的眼光,就是生长的眼光。我们以此眼光观照儿童走向成人的生命历程,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儿童的生长,就是需要的生长。第二,儿童的生长需要,不仅需要满足,更需要提升。第三,儿童的生长需要,有自身的节律。
没有人否认天オ的存在,但大多数人不是天オ,不能用天才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这也是事实。即使是天才,也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必须有与天オ相适应的方式教育,那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是将天オ从本应属于他的土壤中拔出,过早暴露于阳光之下。对于没有成熟的东西,过早的暴露于阳光之下,是会被晒死的。对于人而言,人的生长需要的产生和发展,有自身的节律。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特点,更有不同的节点,这是人的生长发展的关键点,教育者必须了解这些节点和关键点,不可轻易绕过和错过,一旦错过,将难以弥补。
6.人在表演和观看中生长
一个不可忽视的常识:表演和观看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行为,人有表演和观看表演的需要。人类的表演需要与生俱来,表演自身就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类的表演从初生婴儿啼哭就开始了。人是从自我表演和观看他人表演中生长和发展的。人类在表演和观看中生活和生存,没有表演,包括表演的知识和能力,观看并理解表演的知识和能力等,就可能无法生存。表演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状态。不理解表演或者不把表演纳入人类生存的基本视野之中。不仅难以真正理解生活,而且难以理解人性,更难以理解人的生命存在的现象。表演是人类的基本行为和普遍现象,表演和观看是人性的一部分。对于人来说,表演即生长,观看即生长。人在表演和观看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