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已在书橱放置好久,记不起女儿何时买入,她平时阅读东野圭吾的书籍较多。问起对《文城》的评价,她回复未曾翻过,果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对于余华的作品,我看过电影《活着》,记得数年前老妈在苏州骨折卧床时,我推荐这部经典给她打发时间。读过《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那是刚毕业不久在魔都打工时买的书籍,后来推荐给一起租房的兄弟昊子阅读,从此他唤我“吴光头”。另有一事印象深刻,某日他在人民广场献血后沮丧归来,医生判定他的血液质量不合格。
《文城》是今年阅读速度最快的一次,连续三个晚上读完,好似追了一部连续剧。
这部长篇是60多岁的余华历经八年在疫情期间完成的作品,灵感来源于他对清末民初历史的浓厚兴趣,他致力于刻画一位善良到极致的人物,他笔下的溪镇是对江南水乡的眷恋。
北方汉子林祥福是小说的主人公,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坐拥殷实的家业和忠诚的仆人,高大魁梧,精通木工。他的命运因为纪小美和阿强的出现发生转折,一对离家出走穷困潦倒的夫妇自称兄妹前来借宿,后来小美留下与林祥福成婚,第一次偷走金条离开,第二次丢下襁褓中的女儿不辞而别。
“如果你再次不辞而别,我一定会去找你。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你。”
林祥福凭借他俩口中杜撰的“文城”二字,踏上南下的寻妻之路,途中卖掉饲养多年的驴,遭遇差点丧命的龙卷风,一路颠沛流离,最终在溪镇落脚。女儿取名林百家,寓意喝着百家的奶水长大。
在溪镇,林祥福幸运遇到陈永良一家,生活总算安定下来。他们共同经营木器社,林祥福凭借高超的技艺和人品赢得镇上百姓的尊重,并与商会会长顾益民结为亲家。
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军阀混战、匪祸泛滥,土匪张一斧绑架商会会长顾益民做人票,林祥福明知危险重重,毅然带着赎金前往匪窝,最终惨遭杀害。他在临行前留下两封遗书,委托“私窝子”翠萍转交。
后来陈永良拉上自己的两个儿子,组织民团,与良心未泯的土匪“和尚”结为兄弟,历尽艰辛将插在林祥福耳朵上的尖刀还给匪首,报仇雪恨。
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乱世中挣扎求生。林祥福的执着、陈永良的义气、顾益民的担当、田氏兄弟的忠诚,都令人动容。他们在困境中坚守着人性的善良与道义,即便生活充满苦难,也不放弃对理想“文城”的追寻。
后半段是对小说的补充,介绍纪小美的悲剧人生,从童养媳到追随阿强走上不归路,最后冻死在庙里的暴雪中,在欺骗和自责中草草结束一生。
故事的最后,田家忠仆们推着板车送少爷和大哥叶落归根,途径小美的墓碑,两个人咫尺相隔,无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