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看林奕含的故事痛苦了一天呢,她对文字有着真正信仰,而现实却投予她荒谬扭曲的映像。她说这是一个受害者爱上强暴者的故事,我能懂这句话的意思。这确非典型意义上的性虐。天堂,地狱,虚拟的天堂,扭曲的现实。她揣着至少四重分裂。她为得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殚精竭虑,可能一般人会认为其人格太过依附,但是我知道,她是在渴望一场文化上的拯救。且不说台湾心理咨询的效果,至少催眠出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敲击了沉寂已久的台湾文坛。但是她的文化的信仰所在,仍然空缺。如果她考上了大学,就能接触到真实的才德兼备的老师,他的学问可以让你涵咏,他的德行可以给你滋养,他的视野可以给你疗愈。但这要求也比较高,因为正确贞操观教育的缺失才是杀死林奕含的真凶!
这个女孩在骨子里的文化皈依是属于古典浪漫主义的。“诗缘情而绮靡”“思无邪”,那必须是传统文化与心理学造诣都不浅的老师才能将这场未完成的疗愈进行下去。
我们最终努力说出无法说出的事情,为的是和这个世界达成和解,但是,当她试探地问妈妈“学校里有学生和老师在一起了”时,妈妈却冷冷地回一句:“一定是那女生很骚。”她立刻闭了嘴,知道自己再不能提起。她还曾在饭桌上对母亲说:“我们的家教好像没有性教育。”母亲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她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而当她写此小说时,父母都是反对的,她流着泪写着这些文字时,她妈却以为她在睡美容觉。所以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与抱持,绝对的孤独,让性虐升华为不可抑制的爱情。用风老的话说就是:“至少这也是一种连接。”
林奕含的文学造诣,虽然算不上天才,但是她的斟词酌句,极有章法,不但细节有质感,整体也显出一种非常成熟的均衡感。公平一点来说,林奕含在她的处女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语词的精确掌控和布局,远远超过近几年大陆所谓的什么畅销书作家,甚至严肃作家。假以时日,假以疗愈……她在文学与心理学两个领域都是可以成大器的呀!
然而她自杀了,死生之外无大事,或许杀身成仁,是个体生命追求自由所能支付的最高代价。自由是神圣的,不容置疑,不容侵犯,更不容玷污。无论如何,她终于以这种决绝的方式,获得了自赋的自由与圣洁。
而她的死,也让《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身份便由此而改写:从一本虚构的文学类书籍,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刑事案件而铺陈开去。
群里的爸爸妈妈们,还好我们及时接触了心理学,学习了成长。我相信,八零后、九零后的孩子,会是中国五千年来质量最好的一代,因此我们生于这个新旧交替的充满希望的时代。对了还有七零后,俩老师是七零后,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