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错误的口号,因为真正的起跑线是家长,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越清晰,孩子的起点就越高。
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因此出现早慧的孩子并不奇怪。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有早慧的孩子,就得让我们的孩子必须早慧,况且很多早慧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和普通人一样了。
甘罗是中国战国末期的人,是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的孙子,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很小就拜到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担任少庶子(年轻的家臣)。甘罗十二岁时出使赵国,用计谋让秦国得到十几座城池。甘罗因为这个功劳得到秦王政(秦始皇)赐任上卿(相当于丞相)、封赏田地、房宅。但这以后再也没有事迹被史籍记载。
宋代王安石曾写过一篇文章《伤仲永》,说的是在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农民。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学习教育,方仲永连纸墨笔砚这样的书写工具都没有用过。在方仲永五岁时的一天,他忽然向父母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就去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拿到这些东西,仲永立刻写下了一首四句诗,主要内容是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仲永的父亲将这首诗拿给全乡的秀才们观赏,深受好评。从此以后,只要是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而且诗的文采和内容都不错。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对他和父亲都很尊重,还有人花钱买方仲永写的诗。方仲永的父亲看到这样可以挣钱,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而不让他学习。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的才华并没有提升。后来在人们眼里,成年的方仲永“无异于常人”。
秀兰·邓波儿是美国的一个著名电影演员。她的母亲在她3岁时将她送到一所叫米格林的幼儿舞蹈学校接受训练。到了1934年,6岁的邓波儿成功出演了歌舞片《起立欢呼》,在随后的一年中,邓波儿出演了《新群芳大会》、《小安琪》、《小情人》等8部影片。在1935年,年仅7岁的她就获得了第7届奥斯卡特别金像奖。1950年,年仅22岁的秀兰·邓波儿就正式退出舞台。虽然在1999年和2006年,秀兰·邓波儿先后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18名和获得美国影视演员协会终身成就奖,但这都是因为她儿童时代取得的卓越成就。
举这几个例子,并非是想说明早慧的孩子不好,而是说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有的会走得快一点,有的会走得慢一点,也有的走着走着就慢下来的,还有的越走越快。
前几天《日本43岁学渣拿下诺贝尔化学奖…成功来的太突然,本来是邻家大叔,却害羞的像个孩子,成功让人不敢相信有这么简单》这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在很多人的眼中,田中的个人经历看起来极为普通,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他虽然考上大学,但读的是东北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大二时因为德语挂科留级,毕业时去索尼公司面试,第一轮就被淘汰。后来还是在导师的帮助才下勉强进到了没有名气的岛津制作所,而且被派去和大学专业没有关联的化学科。他其貌不扬、沉默内敛,工作快二十年了,依然是公司基层员工。一直到35岁,在经历了二十余次相亲才结婚。
但是,因为坚持,到了2002年,田中43岁时,他因为偶然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2018年的2月,田中59岁时,他的最新研究成功在权威期刊《自然》上发表:只需几滴血,就能提前30年预测阿兹海默症。
大器晚成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姜子牙了。据史书记载,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当过宰牛卖肉的屠夫, 也开过酒店卖过酒。 但姜子牙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知识,研究治国安邦之道,一直到72时遇到求贤若渴的周文王才得以出山施展才华。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不乏这样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初中毕业没有考上中专,不得不读高中,结果一口气读到了博士后。还有一个朋友,连高中都没有读好,在走上社会以后猛醒了,工作之余从ABC开始苦读,后来成为一个央企的高管。还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初中时沉迷于网络,成绩极差,家长转变了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以后,孩子不但考上高中,而且成为年级的第一。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始作俑者应该是一些做早教的机构制造的理论。本来很多家长就希望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为孩子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焦虑不已,这种说法进一步放大了家长的焦虑。一味强调孩子尽早学习,赢在别人的前面,其实是违反孩子心理成长规律的。表面上死记硬背了不少东西,但是孩子其实无法消化吸收。如果说学到的是知识,但往往不能掌握方法,时间久了效果未必好。
有人用“笨鸟先飞”来说明早学的好处,这个比喻是不恰当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孩子自身的能力、态度和方法的问题,也有老师、同学和家长的问题。学习好的人都是相似的,学习不好的人各有各的不好。如果一味让孩子过早学习,拔苗助长,作用可能是负面的。
如果一条赛道上比,始终只有一个第一名。但是,拉长这个赛道,只要坚持,每个人都有可能跑到最后。所以,对自己的孩子,不要过早地定目标,过早地在学习上起步。遵循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给孩子足够的耐心,比不了快,就比持久,至少要享受成长的快乐啊!这个快乐不仅仅是孩子的,更是家庭的。
孩子开始学走路时,我们会说“宝贝,慢慢来”,孩子开始学说话时,我们会说“宝贝,不要急”,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快?我们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快?问题源自于和其他孩子的比较。人比人,气死人。我们为什么不将孩子和自己比呢?一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就是巨大的成就。
高考是一条赛道,每个人还有每个人各自的轨道,你挡不住别人,别人也挡不住你。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不要急,慢慢来,坚持住,我们可以等你到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