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有一个让我特别痛苦的事情,这个事情每次想起来我都会特别的后悔,后悔当时的草率,后悔当时并没有认真的分析和做决定,直到这次看到万维刚老师的《高手》里第四部分中《决策的艺术》我才明白我为什么一直后悔,以及以后如何避免做这样让自己长久后悔的事情。
我先来分享一下,让我后悔的这件事情吧,当时我开始看房,从怀孕前,看到怀孕后,房子越看越涨,几近疯狂,中间几次新房抽号没抽上,几次二手房犹豫错失,最终买的房子有各种遗憾,每次想起那段时间,心中情绪各种五味杂陈,巴不得时光倒流,重新再来一次选择,可时光又能如何回的去呢,但愿这次的分享能让听众的你有所启发,不让人生留遗憾。
我将从决策的内容,决策的过程,决策的主体三个角度来分享决策的艺术。
首先是决策的内容。老师的主要内容是从一本叫《决断力: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两本书的作者是希思兄弟,深得万维刚老师的喜欢,他们的研究可以作为知识的源头来学习。这本书中,说到的决策,是从若干个选项中选取一个,因为这样才有科学可言。卡耐基梅隆大学有一个研究,如果生活中只能选择yes或者no, 从长期看,有52%的决定都是错的,但如果你能增加一两个选项,那么选错的概率就下降到32%。选项增加了,选对的可能性反而也增加了,所以,在这本书里,从决策的内容角度,你需要去多增加一些选项,来提升你决策成功的概率。
如何增加决策的内容,老师也给了一些具体的方法,首先自己可以主动去创造更符合你想法的目标、同行借鉴、跨行借鉴等,总之尽量给自己提供尽可能多的选项。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当时购房就是,目标不明确,没有做严谨和明确的分析,也没有给自己多个选项,这一点是当时错误决定的根源。
然后是决策的过程。我自己做决策的过程经常就是各种情绪斗争的过程,但是在这里,老师给出了两种特别实用的方法。一个是用别人预测自己,一个是用自己预测自己。我们先来手用别人预测自己,这个其实就是同行参考,平均数据借鉴。比如书中提到的,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举的关于他自己的例子,他们的决策科学教材编写小组,全组的人都认为他们可以在一年半到两年半之内完成教材的编写。可是同行的人基本上都是用7-1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编写,最终他们自己也是用来8年的时间完成了教材的编写。这个数据在决策科学中的官方称呼为“基础比率”,这个是用来预测未来的最好参考指标。但是也有例外,但是如果你想要去做或者找这个例外的时候,一定是要找到真正的例外。书中也提到一个案例,一个做骨髓移植的案例,骨髓移植的基础比率成功率并不高,但是这个病人对所有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数据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且数据是基于所有医院的数据,而有的医院擅长,有的医院不擅长,这个病人本身只有28岁,所以他选择了去美国最擅长这个手术的医院去做这个手术,最终非常成功。
在决策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用自己预测自己,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旁观者,这里也介绍了一个旁观技术,就是“10/10/10法则”,就是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1.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做何感想?
2. 10个月之后,你会做何感想?
3. 10年之后,你又做何感想?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可能整个人都是晕的,让我现在想那么多,我可能根本都想不明白,或者我根本都不想去想,怎么解决这个这个问题呢?这个就是我们最后一个想说的,决策的主体,也就是我们自己。
关于我们自己,老师给了一个关键的安心之法,就是斯多葛派哲学的“控制二分法”,这个心法的核心是区分你能控制的事情和你不能控制的事情,并将两者区别对待。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和这个应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重点都是放在自己能去控制和改变的事情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聚焦自己的能量,专注升级打怪。
好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我今天主要是从决策的内容、决策过程以及决策的主体三个角度来讲解如何更好的做决策,在生活中,谦逊谨慎,旁观者清,达成妥协,这些都是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好的品质。而这就是日常生活的智慧,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