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家族,这个家族可以与皇室比肩,历时历代共有92位宰相。这个家族手掌朝中重权,其中有些人物就是辅佐当时皇帝上位的功臣。这个家族人才辈出,所出的官员占了整个朝廷的75%。这个家族,就是琅琊王氏。琅琊王氏的人很多,其中有许多能人异士。或靠他们的性格,或靠他们的才华,或者精神流芳千古。不过,讲到这个家族,大家最熟悉的一定是书圣王羲之。什么兰亭集序,什么入木三分,都是来自王羲之的故事。可是我们今天要长的主人公却不是王羲之,而是同样来自琅琊王氏的著名人物,王导。为什么讲王导而不讲比他更为出名的王羲之呢?这个问题,我们先留着。
我们上面已经说了,王导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人物。之所以是著名人物,难道是因为他辅佐了司马睿上位?难道是因为他是当朝的三公之一丞相?难道是因为他位高权重?难道是因为他来自琅琊王氏?难道是因为他很聪明?都不是。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流芳千古?为什么会为我们所传颂?
当时的时代是很混乱的,正处于西晋和东晋的交接期。以及司马氏的地位还不稳定。毕竟当时司马氏还是背叛了曹氏才赢得的皇位。正因为此,很多人都不服他们。天下纠纷四起。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中才能体现出来人性。以及天下人在家与国之间的选择。
琅琊王氏除了王导其实还有很多著名人物。例如说王敦,王羲之,王衍。每个人物的选择都不一样。
王敦,作为与王导同级的三公,王敦的选择十分耐人寻味。因为他的选择是为了他自己的野心。他为了自己的野心放弃了家族,放弃了天下。他造反了。他的背叛会为他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王家的灭顶之灾会为当时的皇室带来灭顶之灾。那么至此,他的选择已经很明显了。他并没有在家和国之间做选择。而是直接抛弃了他们。
与他相比,王羲之的选则也显得与众不同。他最终选择了道家。他的选择可谓是最不一样的。他为什么要选择道家?这是一个问题。他有可能是想脱离世俗的烦恼。因为他充分体会到了世俗的混乱。他的性格也与众不同。他性格十分直率,所以容易体会到这样的烦恼。当时的时代本来就不属于太平盛世,所以他才因此归于道家。可以说他就是直接去除了国与家的概念。
王衍,他所处的时期可能比其他人更乱一点。他当时可谓是卷入了战争。所以这个决定对于他来说更加艰难。而她为了在这个时期生存下去,他必须要放弃一些自己信仰的东西。他既没有选择国,也没有选择家。他选择了自己保全自己。他为了让自己活下来,可谓放弃了很多。可最终的结果总是不尽人意。
结合上面王敦的选择,王导与王敦的差别就显现在这里。我们可以猜到,王导做出这个决定之前肯定经过一番左右为难。因为做出这个决定真的太难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是在冒着自己生命的危险,去向皇上请罪。那么他请罪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功名吗?为了保家吗?为了名誉吗? 因为王导位高权重,所以有一次皇上想请他与自己同坐。皇上可能觉得王导恪尽职守,觉得他应得这份荣誉。可王导的表现出乎众人的意料。他认为,如果太阳能和万物同辉的话,那么还有太阳干什么呢?真正照亮一切万物的,还是太阳。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王导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到真正面临灾祸的时候,谁才是那个能站出来的人。在经过一番左右为难之后,王导总算被自己心中的良心与原则所折服。他选择跪在皇宫外请罪。但很多人都觉得,王导并不是被什么儒家精神所折服了,他只不过是左右掂量了一下,发现如果他请罪的话,没准儿他们的家族就会没事。他们都认为王导只不过是赌了一把,而且还赌赢了。可是,王导并不一定只是为了自己的家族。
有的时候,人做一件事会身不由己。王导当时的选择就是身不由己。如果你从小就有人已经给你树立了一个道德准则的话,你就算面临什么样的危险,面临什么样的选择,面临什么样的诱惑,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己心中所坚持的那个东西。因为那个东西就是你的信仰。我们最近才刚学完吉檀迦利,我们都已经清楚了,泰戈尔的诗中所说的“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到底是什么东西。王导心中的儒家精神正是这样一个潜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