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百年孤独的开篇三句话,是这么的经典。随便一搜,在抖音,在回忆录里总是经常的被提及。马尔克斯的叙事手法,曾经给了许多国人眼前一亮的开篇布局,莫言,王小波,陈忠实,王蒙等受其影响颇深,有兴趣的可以自去检索。
这本小说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文字,但若不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恐怕很多人会于之失之交臂。它不同于我们常读小说类型,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赋予了它不同的写作风格,穿插着的一些魔幻的联想,初读总觉得费解,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但当你再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用虚幻的方式来处理的方式,恰到好处,比如雷梅黛丝的飞升,还有梅尔利亚德斯,百年整洁的房间,赋予魔力的羊皮卷等。用魔幻的插入风格,前后衔接,呼应上下,升华了主题也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对我来说,这本书是一直不敢读的,放在手边将近一月有余,每次拿起又放下,总是下不了决心来研读它。因为它被赋予的含义太多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倾力推荐作品,近百年来最伟大的作品,对中国作家,文坛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每次看到这个“最”我总是敬谢不敏,从心里反感。也许它很重要,但在我的心中却不觉得重要到“最”的境地。于是,怀着这种隐秘的反抗精神,一直坚持到读完手边书,方才拿起它来。
初读时,会有许多的疑问,会飞的毛毯,预知的能力,还有飞升,泛滥多产的牲畜,还有各种何塞,各种奥雷里亚诺,几代人的名字相差无几,而且所占篇幅也大都雷同,并没有在一整本中绝对的主角。七代人的人生在百年里轮回展示,家庭中的逻辑关系的理清楚就需要费一番功夫。在初读第一遍时,也只是记得一个大概剧情发展和脉络,等到第二遍细读时才发现许多被忽略的细节问题。当然不能说读了第二遍就万事大吉,一切完工了,只能说在这一阶段,所用的时间和脑力劳动以及思维的深度,只能达到这一步了,短时间内不会再加深了,所以这本书暂时可以“束之高阁”,以待来日再读了。
第一代的筚路蓝缕开辟的马孔多,只有20户人家,是一个偏僻初生的小村落,一如这个家族,形单影只,只有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两人,在开辟建设中养育了第二代,之后第三代,第四代……一直到第六代生下猪尾巴的第七代子孙,再到之后的死亡和被飓风抹去家族痕迹百年时光。马孔多和这个家族一样,经历过贫穷时候的自我满足,也经历过辉煌时的纸醉灯谜,红灯酒绿,也经历过人群迁移,群体衰老,及至消亡。马孔多是这个家族的外在表现,这个家族是马孔多的具象表述。
读这本书,经常性的让我想起大宅门,想起白七爷,想起余华的活着,想起富贵,想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想起孙少平,想起雨果的悲惨世界,想起冉阿让,想起许许多多的人物,想起他们的一生,想起这时光的轮回和更新,想起我的父亲,我的爷爷,我从不曾谋面的先辈们。不只是书中,我们能存于世,能独立的思考,能感知自己活着的意义,能懂得存在的意识,这何尝不是一个轮回,一种生命的接替。就像书中说的那样,第六代的奥雷里亚诺在解读的羊皮卷中发现了自己祖辈的回忆,发现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的终点,而我们却不会,我们确信这种记忆的轮回只是身体上的,却不会继承着祖辈们的记忆,不会带着他们的存在而生存下去。但又不能如此说,在这存在的身体上,我们的基因里,血液里,行为方式里,总是遗留着先辈们的基因序列支撑着我们的存在和意识的。
轮回是一种和时间开的玩笑,可这玩笑并不好玩,尤其作为当事人。人活得越久,越能感觉生命的轮回,就像老师一般,每送完一次毕业季的学生们,都要重新面对那些新生,那些亟待重新认知的新生们,这何尝不是一种轮回,一种生命的消失,时光的回流。虽然不是相同的个体,却在学识上轮回往返。家族也是这样,看着小一辈们一代代的更替,从最初紧贴自己的儿子女儿,到后来的孙子孙女,年龄再大一些的曾孙曾孙女,感情的分割总是偏近于相近的,当在孙女和女儿间的感情面临选择时,母亲永远和自己的女儿亲近,等到再相隔几辈,这种感情会更为脆弱。所以我能理解那句俗语,往上的记忆也只有三代,往下也是三代,超过三代的记忆是虚无的。以前没有影像的时候,这种分割总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不能长久的活下去的,不可能长久不死的。即便是现在有了显影的手段,当我们百年以后,子孙们能够看到我们的身影,能够看到当初活着的祖辈们,却不会有什么感情的兴奋,对他们来说,我们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往生者曾经的存在记忆而已。也许会有人突发奇想,原来他们的先人们就是这个德行,其貌不扬,粗鄙不堪。
关于孤独,有许多人曾经写过许多的著作,将寂寞和孤独剖析的一清二楚,就像是身上的头发一般,将其成分研究的不能再分。不过人心的那种变化和思维的不可察性,总会有不同的见解发声,所以不必担忧知识的僵硬和固话。我喜欢慎独这两个字,我觉得孤独本身并没有什么褒义和贬义。是我们认为的将其定义为孤独是好的,寂寞是不好的。也许在心灵的充盈感来说,这种分法是正确的,但是在孤独的词汇和寂寞的解释中,并没有绝对的褒和贬。人心的满足与否和孤独感有对等的关系与否,我是持有怀疑态度的。我不否认孤独的进步意义,却并不排斥寂寞,人心总是寂寞的,这是无法来去排除的,即便是梭罗在瓦尔登湖也需要有三两个好友通信,以避免自己陷入孤独之中。人只要一生下来就是孤独的,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但人心注定是不耐寂寞的,这是动物性和人性的存在。追求自我满足和孤独的成就,然后摈弃寂寞,在我看来是狭隘的,正如人的喜怒哀乐,五味杂陈,总是缺一不可的。不能因为愤怒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排斥着愤怒的情绪,人生下来就具备的感觉,为何一定要去抛弃呢。完全的人格应该是接纳,而不是去否定它。
人生百年,家族也是百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就像是一个魔咒,在我们的身上轮回,也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般,轮回往返。但是不会有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第二次在大地上出现。一旦沉寂下去,就永久的沉寂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