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小学那会,写作文时,形容天气变化最常用的套路,就是——“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可实际上,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写,直到我有了孩子,才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理解。
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小怪兽?
明明前一秒才刚吃饱饭,后一秒却又要马上吃糖果,不给就马上脸色大变,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明明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回来都开开心心的,可是为什么每天早上一到上学时间,还是要抱着你的大腿不放,哭哭啼啼地大叫“不想去上学”?
明明家里已经有个一模一样的玩具车,为什么一逛商场,还是要撒泼打滚闹着再买一个?
明明答应了只看两集动画,为什么时间一到又反悔,死都不肯关掉电视?
不知跟他讲了多少遍,
生气时不要大喊大叫,可是脾气一上来时,他的声音还是如雷震天,搞不好还乱摔东西乱大人。
……
这孩子怎么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面对他的喜怒无常,你试过共情,试过威逼,试过利诱,甚至打骂,可是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他该哭还是要哭,该闹还是要闹,丝毫不见他长任何记性,为什么会这样?
你实在没辙了,只好两手一摊,无奈地问老天:这孩子脑子有问题吗?
其实你问的没错,
孩子难以控制情绪,确实是因为他们的脑子“有问题”!
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一书中,从脑科学的角度给我们分析了孩子容易情绪化的原因。
1、左脑和右脑
你可能早就已经知道,大脑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你也应该简单地了解过,左脑是理性的,右脑是感性的。
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左脑热爱并且渴望秩序,是逻辑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而右脑是情感的、非语言的,经验化的,右脑更直接地受到身体和大脑低端区域的影响,这部分负责接受和解读情感信息。
在孩子3岁以前,右脑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他们根本无法用高度抽象的、逻辑性强的语言来表达感受,他们完全活在当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所以,他们会毫无顾忌地蹲在人行道上看小甲虫爬行,即使上课要迟到了他们也毫无内疚感;
所以,即使他很喜欢学校,可是每天早上面对与你的分离时,他还是会哭得无比伤心。
逻辑、责任还有时间观念,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
只有当他们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时,他的左脑才开始起作用,因为左脑才会思考世间万物线性的因果关系,并试图用语言把逻辑表达出来。
2、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
孩子的右脑主导作用导致他们极度的情绪化,而未完工的上层大脑则导致他们在情绪激动时,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不顾任何后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什么是上层大脑?
我们的大脑不仅可以分为左右两个部分,还可以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其中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位于较低的位置,是原始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
下层大脑负责人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和眨眼)、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如打斗和躲避)和强烈的情感(如愤怒和恐惧)。
当孩子看到商场琳琅满目的玩具时,即使他昨天才刚买过一个新玩具,他今天还是会哭闹着要再买一个;
当孩子在面对陌生环境时,即使你告诉他“妈妈在你身边,不要怕”,他还
是会本能地躲在你身后不敢出来。
这就是他的下层大脑在起作用。
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座两层的小楼,那么下层大脑就是房子的一楼,它满足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厨房、餐厅、浴室都在这一层楼。
而上层大脑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位于二楼的书房或图书室,四面和天花板装满了窗户和天窗,视野更加清晰,它控制着人类的高级分析思维能力,如决策、情绪控制、自我认识、共情、道德等。
上层大脑如果能够正常发挥作用,那么孩子就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做事会考虑后果,三思而后行,并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可惜的是,上层大脑要到人的25岁左右才能够完全发育成熟。
孩子的大脑,就像一栋正在施工的两层楼房,其中房子的一楼已经施工完成,设施齐全,而二楼却仍未完工,到处散落着建筑工具。
正因为此,孩子很容易被困在下层,没有上层大脑的作用,孩子很容易大发雷霆,做出荒谬的决定,而且普遍缺乏共情和自我理解能力。
3、杏仁核
下层大脑的底部边缘,与上层大脑的连接处,还有一个特殊的组织——杏仁核,它的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尤其是愤怒和恐惧这两种情绪。
当感到危险降临时,杏仁核可以完全接管或者劫持上层大脑,所以我们开车时看到前面有障碍物,会不假思索地踩下刹车;看到孩子要从床上摔下来时,会立即伸手去接。
杏仁核的这部分作用无疑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可是有时候它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杏仁核经常“起火”,阻断了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的阶梯。
这就加剧了孩子的冲动行为:本来上层大脑就还没建设好,在剧烈的情绪和巨大的压力下,就连通往上层大脑的门也关闭了。
了解了大脑的发育和运作原理,就会发现,我们对孩子说的这些话多么可笑:
“你要理智一点!”,“你怎么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呢?”,“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你怎么就不能理解一下妈妈呢?”
事实上,所有这些对孩子的期望都是不切实际的。
明白这一点,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就应该调整期待:对于他们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来说,他们所做的已经是最好的了。
但是,了解这一切,并不代表我们就有理由允许孩子为所欲为: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随意抢别人的玩具,一言不合就打人等。
相反,正是了解了大脑的结构,才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去帮助孩子整合他们的大脑,发展他们的潜能。
整合大脑,就是让左右脑、上下脑协同运作。
在孩子的大脑没有整合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是这样的:情绪让他们不堪重负,困惑、混乱、暴躁不安、不能处理手头的情况、崩溃甚至攻击他人。
这让很多父母都感到头疼,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每一次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正是教养的最好时机,我们了解了大脑运作的原理,就可以运用它来帮助孩子整合大脑。
具体该怎么做呢?
丹尼尔·西格尔在书中给出了12个具体的教养步骤和方法:
整合左右脑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急于抑制脾气,用右脑对右脑(情绪理情绪)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孩子讲述当下感受。
第1法
聆听与关注
:当孩子难过时,首先要进行情感联结,即右脑对右脑的联结。一旦孩子能够控制和掌握情绪了,再引入左脑式的教育和规范。
第2法
经历分享 :当孩子无法控制激烈的右脑情绪时,帮助他述说让他难过的事情,从而让左脑发挥功能,让孩子清理自己的经历,更有掌控感。
整合上下脑
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十分发达,而上层大脑要到一个人二十几岁时才能够完全发育成熟。要使上下层大脑配合运作,就需要不断加强上层大脑的练习。
第3法
动脑莫动气: 在应激状态下,调动孩子的上层大脑,而不要刺激下层大脑。不要随便说“我说了算”。应该问问题,用商量代替选择和谈判。
第4法
越用越灵光:
提供大量锻炼上层大脑的机会。玩“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的游戏,避免替孩子做复杂的决定。
第5法
运动改造大脑:
当孩子与自己的上层大脑失去联系时,帮助他通过运动身体来重获平衡。
整合记忆
第6法
思维遥控器 :当孩子不愿意重述某段痛苦经历时,教他运用内心的遥控器,在重述时暂停、重放或快进,从而让他掌控重述进程。
第7法
提问和鼓励 :帮助孩子留下更多回忆,让他们练习回顾重要事件——在车上、餐桌旁,任何地方都可以。
整合自我
第8法
浮云原理 :提醒孩子,感受就像浮云一样来了还会走;它们是暂时的状态,而非长久的特质。
第9法
情绪调色板 :帮助孩子关注内在的感觉、意象、感受和念头。
第10法
第七感 :通过第七感练习,孩子能够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注意力。
整合自我与他人
第11法
亲子互动: 在家庭中制造欢声笑语,这样孩子将与最亲近的人享有积极、满意的人际体验。
第12法
共情力 :把冲突看作机会而非需要避免的障碍,利用冲突教孩子一些必需的人际技巧,比如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读懂非语言信息、修复关系等。
关于如何养育孩子,如何跟孩子沟通,很多育儿书籍和文章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法和建议,可是在面对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总感觉这些方法和建议不管用,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这些理论和方法,不知不觉又回到了粗暴对待孩子、企图用权威来管教孩子的老路上。
而有了这些脑科学的研究支持后,我们就能更有自信地处理亲子之间的问题,从而与孩子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并能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大脑。
全脑教养下的孩子,不仅逻辑清晰,感情丰富,情绪稳定,而且
思考和决策水平更高,更能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当然,要引导孩子,我们必须先有意识地去整合自己的大脑。
试想,一个容易被情绪控制,孩子发脾气你也发脾气,对自己的状态缺乏察觉与掌控,不能理解孩子的父母,怎么能养育出一个“全脑”孩子呢?
养育孩子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有时候孩子身上的毛病如镜子一般照出我们的问题。
了解孩子的大脑布局,不仅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对我们在情绪上的控制也是一种升级。
育儿即育己,愿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