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曼具体描述了自杀: “出于一些适用的目的,大部分自杀都会破归入五种心理需求中,它们反应了不同类型的心理创伤。”
这五种需求是:
受挫的爱
破裂的人际关系
被攻击的自我形象
挫伤的控制力
因为掌控受挫而产生的极度愤怒
解决方式是至少维护两个基本需求,满足它们之后,可以让大多数人得到满足,能弥补其他需求的受挫。
而两个需求都受挫,就会产生自杀欲望。施耐德曼总结的五个受挫需求很重要,但是它们可以合为两个主要的大类:
一、受挫的归属感,也就是受挫的爱,破裂的人际关系。
受挫的爱是第一个基本需求,与归属感相关。归属的需求包含一个“频繁接触再加上持续关心”的组合。
因此,一个完全得到满足的归属感包括两个要素: 和别人的接触,并且能感觉被关心。为了达到归属的需求,个体与别人的接触必须是频繁和积极的。稳定人际关系中的接触会更多地满足对归属的需求。
相较于那些和同伴处于不稳定关系的接触,稳定性更高。如果个体能感觉到被关心,但是缺少和这段关系中同伴的面对面交流即更亲近,归属感就只是部分地被满足了。
自杀行为的模式从这里发展出来,它认为未得到满足的归属感引起了自杀欲望的产生,自杀个体可能会经历一些无法满足他们归属感的接触。比如,不愉快、不稳定、不频繁或没有亲近感的关系,或者觉得和别人缺少联系,不被关心。
二、负担感,被攻击的自我形象,挫伤的控制力,以及因为掌控受挫而产生的愤怒。
另一个基本需求是成就感,或者是胜任的感觉。当这种需求受挫,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没用,确实会很痛苦。认为自己太没用,以至于让所爱之人受威胁或连累的这种情况更糟糕,到了这样的程度自杀的欲望就产生了。
这里提出的观点认为没有成就感会引发自杀欲望,而且,那种感觉自己没用到了会连累别人的程度的想法,是自杀欲望最强大的根源之一。
那些把自己视为别人负担的人有一个消极的自我认知,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且有大量负面的情绪,源于不能对别人和自己产生影响的感觉。
受挫的成就感:觉得自己是一个负担。
如果你让自己失望了,这种经历不会愉快,但它限于你自己,仅仅影响了你。如果你让一个团体失望了,你经历了所有负面的、让自己失望的东西(因为你是团体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有这种感觉,你的没用不限于对自己,还影响了别人。
人们的生与死心理机制,严重地沉湎于自杀中。他们认为自己没用或无能,不只如此。他们还认为自己的没用也影响到别人。最后,他们认为这种没用,消极地作用于每个人,稳定而持久,就被迫进入选择中,是继续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并且愧疚感越来越强呢,还是,选择死亡。
谈到“认为自己是负担”,我想强调认为的期限。计划自杀的人们认为自己是负担,认为这种情况是永久而稳定的,所以用死亡解决这个问题。指出他们的认知是错误的很重要。事实上,他们的错误认知是自杀症状的心理治疗的基本问题。任何认知,错误与否都会影响行为。我的观点是,认为自己是负担即使是错误的,却影响自杀行为。
我们要意识到成就感,觉得自己不是负担而是贡献者的观点,会让生命持续下去。相比起来,感到无用和无助会让生命枯竭。
@花儿开了
自信力成长师,成功帮助300+学员摆脱 自卑、胆怯、抑郁心境。(关注微信:lijingWXlijng,可参与重庆向日葵心理成长团队交流群,需遵守群规)
喜欢的,点个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