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随着亚马逊Echo火爆全球,以及国内一大波智能音箱的推出,智能家居这个并不算新的事物又再次被推到了风口。从过去强调用户对家居的控制,逐渐转变为家居主动为用户服务。
家居控制方式的发展,归纳为这三个大的阶段:手动控制、自动控制、智能控制。
手动控制
需要用户自己动脑、阅读、识别再根据自己的目的去手动操作相应的开关。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需要用户亲自操作。除了设备本身的开关、按键等物理实体之外,人们常用的遥控器甚至包括很多简单的控制类APP,都还属于这个范畴。
这种方式需要用户熟悉这类产品,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当然对于消费者也有更高的要求。不要觉得最原始的就是最易学的,不会使用遥控器的老年人还很多,就算年轻消费者在面对一台没有接触过的家电,也需要借助说明书花个三五分钟学习下。
这种方式显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
相比于手动控制,这种方式就相对智能很多了。还有个相关的术语IFTTT(if this then that),简单解释就是“如果……就……”。举些简单例子:
·如果晚上去卫生间,夜灯就自动亮
·如果气温超过28℃,空调就自动打开
还可以再细分两类,一种是设备本身就具备的自动程序,比如空调的自动模式、汽车的自动挡等。另一种是设备之间的联动,上文提到的两个例子,肯定有相应的前置检测设备,比如人体感应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前一种是设备出厂前已经设置好的固化程序,后者则是用户通过APP自行配置联动的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都免去了用户亲自操作的麻烦,当前很多厂家号称的智能家居很多都属于这种。很多消费者也会觉得“自动的”显得更加智能化。然而实际使用中却发现并不那么智能,起码远远达不到我们期望中的智能程度。
究其原因,在于自动化程度太低,体现在: ①方式固化。很多家电所谓的智能功能,其实是按照厂家设想的方案去自动控制设备,虽然厂家可能做过市场调研和用户调查,尽最大可能的将控制方案覆盖到大部分人群。但毕竟还是把规则强加给用户的方式,满足不了不同用户的需要。 ②联动相当初级。只是一些简单设备的串联动作,判断条件单一,缺乏多维度的数据获取和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大部分还需要用户自己设置,所以显得并不那么智能。
那有没有既容易操作甚至不需要操作,又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要的方式呢?这个问题很重要,下文会提到。
智能控制
笔者自动化专业出身,最初的课程是《经典控制论》《过程控制论》《现代控制论》,后面是《神经网络》《人工智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自动”的进阶之路吧。当年的课程在时下成了最火爆也最烂大街的一个词——人工智能。这里只讲一个很小连分支都算不上的概念——主动智能。
主动智能
·是否需要主动智能?
相对于用手机定个起床闹钟这种原始的操作,对着音箱说一句“明天8点叫我起床”,过程简化很多,但本质上还是属于被动服务,还需要用户自己操心。
但如果你订了明早7点的机票,临睡前音箱主动提醒你 “主人,你明天早上需要赶飞机,已为你设定早上5点的闹钟,请提早起床哦”。感觉很懂你很贴心很智能,有木有?
人都有遗忘的可能,人都有偷懒的诉求,人都有被关心呵护的渴望......这些人性特点决定了我们是需要家居能够主动服务的。
· 主动的程度?
按照主动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由于缺少统一规范的“概念术语”,不得不结合例子自创一些名词,get my point 即可)
i. 确认执行类:需要用户通过按钮、语音等方式确认,设备才会进入到下步的动作。适用于相对谨慎的操作。比如例子中的空调,如果在用户既不在家又不通知的情况下就开机,用户难以知晓空调何时开机,会不会误开机,造成不必要的大量用电。
ii. 通知执行类:设备自动执行下步动作,但要将执行的事件告知用户。适用于让用户知情可以减少用户操作的情况。如果不告知,用户还需要走近或抬头确认空调当前设定的温度,或者重复定闹钟。
iii. 自动执行类:设备自动执行下步动作,但不需要通知用户。适用的情况包括:不便打扰用户、执行结果本身就是强提示、用户不想知道。
综上,引入一个概念——“感知意愿”。
理想情况下,当然是一步到位是最智能的。但限于当前技术,以及消费者尚未形成被智能服务的习惯,设备即便能够自动完成某项服务,也需要和用户保持一定程度的互动。相信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随着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不断信任,用户对于各项家居服务的感知意愿会越来越弱,因为用户知道即便没有他的干预,家居也能非常聪明的完成任务。
同样,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常使用智能硬件的高学历年轻人,在享受智能家居带来的服务时,对执行过程和结果的感知意愿是远远低于观念保守的老年人的。
· 主动的方式?
智能家居主动服务的同时,用户对该服务的感知意愿决定了要不要和用户交互。而后续由用户执行操作,还是设备执行,要看用户的“操作意愿”。包括了很多影响因素:操作性难度、操作成本等等,以及很重要的操作乐趣。
追求空调带来的舒适温度,上下调节温度不会带来乐趣,所以需要主动且智能的自动调温。 追求音箱带来的音乐熏陶,找歌和切歌不会带来乐趣,所以需要主动推送用户喜好的音乐。 追求干净的烹饪环境,在双手占用的炒菜过程中操作油烟机不仅不会带来乐趣,反而带来麻烦,所以需要主动开启并自动调节风量。
操作乐趣,是指用户自己来操作的过程中能否获取乐趣。在存在难度、成本的情况下,具体的操作很难带给用户以乐趣,大部分智能家居也致力于减少用户的操作。但要拿捏有度。
比如,虽然有自动炒菜机,仍然有很多人喜欢下厨烹饪的乐趣。汽车有自动档甚至未来的自动驾驶,但很多男性用户仍然享受手动档带来的驾驶乐趣。宠物投食机解决了很多年轻白领喂养宠物的问题,但他们仍然需要时常亲自喂食获取逗宠的乐趣。
由此可见,即便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用户之间也会因为个体差异而存在完全不同的需求。回到上门的问题,主动服务满足了用户的便利性需求,家居又如何解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呢?
个性智能
我们理想中的家居当然是懂我们的,严格来讲是懂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需要家居认识特定的你,这个过程有长有短。
先以时下火爆的智能音箱为例,音箱可以在你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能通过声纹识别判断出你的性别和年龄,但如果想要智能推送你喜欢的音乐,就需要你先用上一段时日,才能从积累的数据中分析出你的偏好。逐渐按照你习惯的方式服务你,感受到它是为你而生。
这套打法已经用在诸如资讯、音乐等产品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面向家居环境的使用者,需要更加精准具体的个人用户画像,不是传统产品意义上的“年龄、性别、区域、收入、教育水平”这种用户群体画像,而是针对到甲乙丙丁每个用户的,甚至细化到这个用户醒来立刻起床还是习惯先躺十分钟再起的这种地步。
所以我们在针对这部分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不能像以往仅仅依靠十几个标签就把一类用户给定义了。不断会有新的名词或术语来定义某个属性,比如前些时日看到的音箱产品的“等待体验”,比如上文提到的“感知意愿”、“操作意愿”。这些新词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属性矩阵,可以更加完整精确的刻画出一个个独立鲜活的用户,而不是以往简单粗暴的定性。
过去我们常讲“结合目标用户和使用场景”,如今我们需要在用户维度做纵向的深挖,在场景维度做横向的扩展,通过“个人用户画像+全方位场景”来精确描述一个自然人的属性和行为,从而能够主动识别和发现这个用户什么状态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家居才能恰到好处的满足其要求又不会因过于主动造成干扰。
* 全方位场景,包括房间温湿度这种数据类信息,也包括当地新闻这种社会类信息。
结语
如果不能在个性化层面做细致,难以应对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不能主动为用户服务,只不过是换了种更高级的被动控制方式而已,难以用智能形容它。
总结为,在个性智能的基础上,提供用户定制化的主动服务,这才是用户想要的智能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