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回归故里》作者迪迪埃对过往的回忆,我不禁想起了以往对于不同阶层的认知。
我出生于普通家庭,小学时就发现了我跟同学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来源于成绩上的差异,而是认知上的差异。我其中一个同学是班主任的女儿,她小学四年级开始跟同学谈论《泰坦尼克号》,她说她已经看了两次。那时候的我对电影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知道在电视里放的。
因为她妈妈是老师,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培养,从小就给她买了各种名著。其中一本书我记忆非常深刻,我跟她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到家如饥似渴地读,当天晚上疯狂地念着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长长的名字,我到现在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我经常到她家玩,尝试在家里没有尝试过的东西;在学习上我意识到了“努力”这个词,试图在成绩上拉近跟她的距离。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我,是多么渴望成为她!
《回归故里》的作者迪迪埃·埃里蓬也是一样。他出生于工人阶级,小时候发现了原生家庭的弊端和与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但他选择逃离了原生家庭,到外面的世界重塑自我。直至他父亲的离世,他选择回到家庭,以回忆的方式理解家庭,理解社会。最终他跟家庭和解,跟自己和解。
这部自我剖析之作,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了命运的问题,让我们看到了著名的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与自己和解。接下来我将从家庭弊端、阶级差异以及自我救赎三个方面详谈作者迪迪埃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
01 不顾一切逃离家庭,源于原生家庭的屈辱、无知与暴力
文章一开始迪迪埃就袒露他对父亲并没有多余的感情。迪迪埃没有参加父亲的葬礼,他的回乡不是为了父亲,而是为了追寻过去的自我。如同《局外人》里让人惊讶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相同的是,他们对于亲人的死亡没有任何悲伤的情感。不同的是,《局外人》里默尔索参加了葬礼,仍然没有找到生而为人的意义;《回归故里》里迪迪埃没有参加葬礼,却追寻了人生的真谛。
迪迪埃的家庭,对他来说是一部充满屈辱的家庭史。连他一贯喜欢的外祖母,都有着不堪的过去,使得迪迪埃迫切地逃离家庭,走向外面的世界。而原生家庭的各种行为模式,对迪迪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
1、外祖母对母亲的抛弃,导致了母亲忍辱与暴力并存、渴望孩子成长却嫉妒孩子能力的重要因素
母亲是外祖母的私生女,在外祖母17岁时便生下了母亲,外祖母也因此被她父亲逐出家门。母亲小时候的成绩非常优异,但是因为外祖母为了去德国工作,母亲被送往孤儿院,也无法继续学业。母亲的想当老师的梦想就此被打破。
母亲将自己的梦想托付在孩子身上,但是迪迪埃的优秀却让母亲嫉妒不已,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当迪迪埃向母亲背诵一首英文诗歌时,母亲突然非常暴怒,她认为孩子在嘲笑她不懂英文,一个中学的孩子竟敢在她面前展现优越性。
从那时候开始迪迪埃就明白了家庭与世界之间,学校已经成了最大的鸿沟。
2、父亲因无知而形成“大男人主义”,暴力行为导致迪迪埃童年时期遭受心灵创伤
父亲是迪迪埃最憎恨的人。因为在迪迪埃印象里,父亲不仅是反对他上学的人,更是反对同性恋的人(迪迪埃正是同性恋)。
父亲从进入社会的那一刻起便是工人。工人身份构成了他的人生底色,也是他所能接触的唯一领域。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无知,而他的无知决定了他无法提高社会地位,只能在世界底层存活。
母亲为了供迪迪埃上学到工厂上班,父亲却认为这证明了他无法单独供养家庭,有损他作为男性的体面。每天丧失对配偶的掌控,使得他产生了夹杂着耻辱的恐惧。于是,父亲每周结束工作后,醉醺醺的他总是回到家里往墙上扔酒瓶。父亲的暴力行为直接导致迪迪埃对他的憎恨,也是迪迪埃希望重塑自我形象的重要原因。
3、没有恋爱情基础、互相谩骂的夫妻相处模式,导致迪迪埃无法再接受稳定的关系
父亲由于迫切离开原生家庭,选择以成婚的方式逃离。母亲由于自己无法完成学业,对配偶不再怀有更高的期望,与父亲结合只是为了实现独立。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婚后不久,父亲的无知引起了母亲的厌恶,叫喊、摔门、往地上扔盘子渗透在他们生活中的每分每秒。母亲多次想要离婚,却害怕无法独立应对这一切,也不希望孩子失去亲人。他们的生活继续相互谩骂,将对另一半的憎恶上升成一种相处模式。
在很长的时间里,迪迪埃对家庭、伴侣和稳定的关系避之不及,夫妻之间的暴力模式是造成他不再接受异性恋爱的重要原因。
02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尝试共存,但阶级之间的差距使其相互伤害。
记得在看《大都会》时,我曾为资本家的儿子弗雷茨的所作所为而感动。在那个只有资本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世界中,他同情累昏的工人而选择接替他的工作。他一手拉着他父亲的手,一手拉着工头的手,并且将这两只手引导到一起紧紧握住的画面,打破了两个阶级之间的隔阂,让不同阶级的人类重新联结在一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阶级之间的明争暗斗往往更加残酷。工人阶级的人想要跟资本阶级的人以朋友身份交往,在那个年代几乎是奢侈。而资本阶级想要跟工人阶级的人成为朋友,却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资本阶级的示好甚至会给工人阶级的人带来屈辱感。
迪迪埃在高中时,在成绩上非常优异,但是在行为方式却蛮横无理。每次学校的起哄中都会出现迪迪埃的身影,因为这是显示工人阶级“男人气概”的文化方式,他甚至会嘲笑和警告在校的老师。然而他这样的行为却没有引起老师的愤怒,因为在老师眼里工人阶级的学生都是这样,反正他们完成了中学学业后便不再读书。
此时迪迪埃开始反思,难道自己会被教育体系抛弃吗?自己真的不能走得更远吗?就是因为自己出身于工人阶级吗?从那时开始,迪迪埃选择学习与工人阶级相斥的文化归属——学习校园文化秩序。而资产阶级好友的出现,使得他更加厌恶自己所处的阶级和家庭。
那是迪迪埃13岁时的同班好友,是城市里大学教师的儿子,迪迪埃甚至觉得自己爱上了他(这也许就是迪迪埃成为同性恋的起始)。在资产阶级家庭环境的渲染下,他懂得音乐欣赏,在谈话时经常提到电影和作家的名字,让迪迪埃深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
好友的行为举止深深地吸引了迪迪埃,让迪迪埃渴望成为他的样子,而不是父亲无知而暴力的社会形象。后来迪迪埃也模仿他谈话的方式,学着他学富五车的样子,甚至模仿他的书写模式。
一开始,迪迪埃的工人阶级习惯让他反抗学校文化,反抗纪律,走上了叛逆的道路。而这个男孩完全相反,他的阶级习惯是文化,他在音乐、小说和艺术的世界里遨游。他喜欢写小说,给自己起了个笔名——由他中间名和母亲姓氏组合而成。而迪迪埃也学习他起了个过分雕琢而荒唐可笑的笔名,引来了这个男孩的嘲笑。由此迪迪埃更加反对资产阶级,也更加痛恨自己所处的工人阶级。
男孩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对迪迪埃产生了非常残忍的伤害。在后来迪迪埃与资产阶级相处的过程中也总是遇到类似的情况。骄傲与自我欣赏是资产阶级的特质,而他们的行为总是无意间引来工人阶级的反感,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拥有着工人阶级所无法接触的一切,工人阶级的自卑让他们在面对资产阶级时如同刺猬般保护自己。这一段小小的友谊,其实展现了两段社会史试图共存的过程,而阶级的差别使得阶级之间相互伤害。
我突然想起《泰坦尼克号》的杰克和露丝,假如杰克没有死,在大陆上完成了婚姻的延续,他们的爱情有很大概率会被生活的残酷所磨灭。从小在贵族中长大的露丝,她所需要的生活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工人阶级的杰克所不能给予的。在一起的结果,总会有人将就。因此,把爱情封存在泰坦尼克号,是最完美的结局。
03 逃离家庭能重塑自我,回归故里却能找寻真实的自我
与自己和解,是近代社会所推崇的主流。然而自我和解之路往往有一个定律,很多时候主人公会选择离开自己熟悉的故乡,等自己更为强大更有勇气,才回到自己的家乡寻求真正的自我。《追风筝的人》如此,《月光男孩》更是如此。
《月光男孩》里,同为同性恋的喀戎,他的经历跟迪迪埃非常相似。但是喀戎比迪迪埃更加不幸。因为人类中存在种族歧视,而同一种族中存在阶级差距。喀戎既是黑人,又是单亲家庭孩子(母亲吸毒),更是同性恋。喀戎的自我救赎之路上,也离开了家庭,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变得更为强大。最后回到自己的故乡,找到自己心爱的人,承认真实的自我。
但《回归故里》所不同的是,迪迪埃拥有支持他改变的母亲,他对阶级之间的差距非常敏感,甚至是过于在乎,导致他迫不及待地离开原生家庭,走上重塑自我之路。然而他从来没试过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父亲过世的之时,他才意识到这个问题,选择跟母亲和解,跟自己和解。
迪迪埃的成长与自我救赎之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拥有了自我意识,对工人阶级限制的不满以及同性恋的需求,使其抛弃家庭走上求学之路
出身于资产阶级的好友的出现,以及教育系统对于工人阶级的区别对待,使得迪迪埃意识到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差距。而原生家庭的各种弊端更是让迪迪埃产生了耻辱感。他的自尊心使得他对原生家庭闭口不提,也不屑于尊重工人阶级的职业。
他抛弃了自己原有的思想、处事方式、言行举止,包括自己说话的口音,以偏激的方式对自己进行改造。为了逃离工人阶级,他选择了逃离自己的家庭,到外求学。甚至父母亲搬家后,他一直没有回家,直至父亲离世。
第二阶段:在求学的过程中大量汲取知识,却发现文凭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也深受阶级影响
也许受母亲优良基因的影响,迪迪埃在学习上显得格外优秀,这也是他能逃离家庭的原因,母亲不顾一切支持他上大学。在学校里,他大量阅读关于哲学和同性恋的著作,在巴黎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他实现了学习和取向的自由。
但是沉浸于阅读的过程是美好的,面对求职的现实需求却也是残酷的。他发现文凭的价值与个人社会身份紧密相关。写论文的过程中必须有最基本的经济支持,而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允许。
同样的文凭对于掌握不同社会资源的人来说也不一致,家庭的帮助和人际关系等都影响文凭在工作市场中的价值。而社会资源正是迪迪埃所没有的部分。
第三阶段:回归故里,尝试理解原生家庭和现存的社会制度,与自己和解
父亲的离世使得迪迪埃踏上了精神的“回归之旅”。父亲的离世并没有引起他的悲痛,却引起他通过父亲的逝世理解自我的渴望:为何社会阶层的分离会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如此的不安?
在回忆的过程中,他终于明白,自己对于逃离家庭的原因跟阶级的分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自己出身于工人阶级,却厌恶一切工人阶级的习性;他厌恶资产阶级,却在精神上向着资产阶级靠近。
他后来清晰地发现,父亲的愚蠢和无知,并不是取决于他的人,而是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他曾经也有上进的梦想,希望通过到夜校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地位,但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必须打几份工来维持家庭的开支。
到最后,迪迪埃非常遗憾,自己被这个暴力的世界所击败,就像世界击败父亲一样。
04 结言
《回归故里》并不是迪迪埃单纯对过往的回忆,其中夹杂着大量的文学、理论以及政治。正如迪迪埃所说,这些文学理论可以成为一个情感过滤器,使他表达的东西不至于背负上过重的情感负担。
他以回忆的方式,重新与自我世界相连接,与过去的家庭相连接。他与母亲和解,与自己和解,结束了心灵的流亡,从此不再孤军奋战。
——END——
本文由@爱打机的妹子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