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体育课,李老师便急匆匆地跑过来说:这节课出事了!怎么办?我一听,表情虽淡定自若,心里却已七上八下,着急地问怎么了?
原来是下体育课时,同学们从一辆汽车旁经过后,司机师傅发现车身被人用硬物划了很长一道划痕,隐约看到一个高个子男生有类似划车的动作,但是无法确定是哪个同学。当时,李老师立马停下队伍了解情况,问了一圈男生,没有人主动承认。正当调查即将结束时,一个声音说:老师,潘同学口袋里有两块石头。循声望向潘同学,他着急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两块有棱有角的石头,并解释说这是自己觉得好玩,从地上捡起来的,没有拿出来,更没有划车。说着说着,眼圈红了,声音也有了点哭腔。李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便有了开头的一幕,寻求我的帮助。
作为班主任,所带的班级学生出现这样的突发事件,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尽快找到“那双手”,然后通知家长,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及时向对方赔礼道歉,再利用班会课进行道德品行教育。如果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有理想中那么简单的话,老师真成了破案专家。
听李老师讲述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不由得想:这件事情是不是我们班学生所为?如果是某个学生所为,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让问题成为一种教育的契机?后续怎样对全班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脑子一边飞速思考着,身子便走到了班级门口。定下神,从解决问题入手,我开始了第一步:夸。
“今天一下课,李老师就狠狠地夸了你们一番。这节课你们的状态非常好,听讲很认真哦!”
学生们眉飞色舞,一个个喜滋滋的。接着,话锋一转:“不过,听说发生了一件不太美丽的事情,到现在都没有解决。”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看来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了,请一个同学来简单说一说吧!”
学生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开启第二步:聊。你们觉得这种划伤汽车的行为合适吗?为什么呢?
A说:“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无聊的做法。闲的没事干了,居然去划伤别人的车。”
B说:“这种行为非常不道德。”
C说:“我觉得做这件事的同学不会换位思考,也不想想要是自己家的车被别人划伤了,是什么心情?”
D说:“如果有这种行为的同学应该主动承认错误,赶快赔偿别人修车的费用。要不然,心里也会心虚的。”
……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针对这种行为的错误、后果和影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这群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有点出乎意料,对是非对错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真是令我惊讶不已。
见同学们对这件事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后,我趁机进行第三步:问:“或许是你身边某位同学划伤了汽车,可是他不敢主动承认,他可能还没有战胜自己,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学生们陷入了沉思,如何劝说一个犯错的同学敢于承担责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时,大家都在与内心调皮的自己,犯错的自己对话,战胜怯懦,还是继续沉默?或许,那位划车的同学也正在做着强烈的思想斗争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想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共情,同时,也与心中另一个自己进行对话,是诚实还是说谎,是承认还是逃避?面对抉择的时候,如何办呢?
学生给了我很真实的答案。
“我会劝同学主动承认,因为要敢作敢当,既然刮了车,就要敢承担。”
“我会告诉他你这样不诚实,慢慢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更会失去我这个朋友。”
“如果是我的朋友做了这件事,我会陪着我的好朋友一起找老师说明,该赔偿赔偿,该批评批评,不能当缩头乌龟。”
听了学生们的发言,我觉得任何多余的说教都是苍白的,他们已经从这件事中,懂得分辨是非,学会从事情的表象思考问题,形成了正确的观念,还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随后,我告诉学生们:“我从你们的眼睛中,看到了坦诚和自信,看到了诚实和友爱。不管划伤汽车的是哪位同学,又或者是其他班同学,我都相信你们。以后的成长之路,还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坎坷,希望你们正直、坦诚地表达自己,学会反思,解决更多的问题。”说完,我有意看着潘同学那双清澈的眼睛,对他笑笑,他也对我会心一笑。我俩都明白笑容背后的心意。我相信他,他也相信我。
事件背后的思考:
划车事件没有彻底解决,没有找到那双“手”。但是,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摒弃批评教育,以平等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怎么想,如何做,与内心的自己对话,形成正确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一开始便质疑某位同学的行为,以审问的态度处理的话,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结果与初衷可能背道而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变说教式批评为体验式沟通,给学生话语权,让他们能说;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让他们敢说;相信他们,让他们边说边思考,边思考边成长,那么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步得以锻炼。这次的划车事件,为每个学生心中悄悄植下了一份责任,一种担当,潜移默化又轻轻悄悄地影响着他们。
后记:
划车事件最终找到了那双“手”。不是我们班。我始终相信,眼睛和心灵明澈的学生,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