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题记
昆明,就犹如一位身居在深山中的老者。质朴的它,并没有现代都市的华丽,犹见的只是它的低调;其实,它的内涵在一条条老巷里弥漫,但并不显山露水,只静静地待你走进它,发现它的美它的好;纯善的它,并没有虚头巴佬的假意,犹见的是它的赤诚,它在尽自己所能地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表达它的热情与诚意:枯树上的灯、街边的灯笼,闪闪发光,让人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但又无丝毫突兀之感…其实,与城市的相遇,也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你能和一些人一见如故;也能和一些人相识,但仅此而已,连泛泛之交都算不上;也能和一些人相遇,即使交流少,但份量会很重…
历经百年的东方书店是来来往往之间被发现的,左右都是逛吃逛吃的小店,它就像是一个不合群的孩子般。可是,它依旧如昔。楼梯蜿蜒而上,边上都是古藏书,你会不由感慨每一个读书者的智慧。楼上竟座无虚席,每个座位上的人,都是安静又沉浸于阅读,你无法弄出半点声响,因为会惊扰他们。而现代书店大象与橡皮也是值得前往的。书的质量都很高,这是难能可贵的。橡皮书店最亲民的就是你可以在它逼仄的空间里,在不消费的情况下,能任意取书阅读,而且周边也是极具特色。大象有氛围感,可以去感受。
翠湖,是个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多年前,汪老先生说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是昆明了,翠湖就是昆明的眼睛。翠湖,春意融融,郁金香已盛开,色彩斑斓,姿态妖娆。汪老也说,无论谁,到了翠湖,身上的担子就倏地轻了,全身都会放松下来。翠湖的水不深,浅又清,周围都是树,确实会让人松弛。真真羡慕那些能轻轻松松到此放松的人儿了。
沿翠湖北路顺坡而上,就来到了文林街。文林街形成于明清时期,因地近贡院,科举考生云集而得名,取“文人如林”之意。文化巷在解放后,是三所高等学府师生前往市中心的主要通道,故改称为文化巷。沈从文老人、冰心老人、李公朴先生等等的一代文豪,也经常坐在文化巷里的某个小茶馆里,谈笑风生。这两条街相连,漫步其中,两边咖啡店居多,是那种有文艺气息的感觉,可能是附近有文化底蕴的学校的滋养的缘故。到过的高校不少,也有各种评最美大学的活动,其实只想说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美。云大的参天大树静默伫立,蓝天很干净,丝丝白云慢慢飘着,你可以感到它们的灵动。微风拂过,有凉意,落叶声,树枝的窃窃私语声,稚童的打闹声,鸟儿的吱啾声,不绝于耳,又不停地回荡在空落落的校园,却能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安静。永远的西南联大精神,足以激励每一个人,也真的是只问勇敢,无问西东。
读过昆明的雨,也想象过昆明的云。其实,没有想过特意用文字来记录它。只是穿梭在大街小巷里,你竟发现它如此的不一样。想象中,昆明的云会很少。而且,在刚来的时候,也确实发现云很少,稀薄,像轻纱,特别的干净,有你伸手就可及之感。可时间拉到傍晚时分,天依然很蓝,也很亮。而那轻纱薄雾般的云竟成了一团团,让人讶异的竟不是纯白色。上端偏白,但下端竟像远山处的黛影,也真是在人的意料之外。就在你发现这特点时,你转过身,望向西边,一团云朵周边似镶着粉色的边,但中间竟是淡灰色。更意外的是,天并没有一下暗下来,还是给人很亮的感觉,不像湖南的天,倏地一下就夜幕降临了。我想,云南人是很难体会夜幕突然降临的感觉的。他们的夜,就像展开的剧情电影一样,很缓,很慢,缓慢到你根本意识不到时间流逝的感觉,也就突然想到了王鼎钧的“今天的云是否抄袭了昨天的云呢”?
抚仙一醉,如画三秋。去抚仙湖,完全是因为男神李健的那首歌。可等自己一走近,瞬间就能明白“如此动情的心愿 怎能让它被吹散 秋风掠过的湖水 留下涟漪在心间”的情愫了。红沙滩在近距离的肉眼下,并不是鲜艳的粉红色,其实只是橙红色的泥沙,水波荡漾过来,再折返回去,一折一返之间,就能很明显看到鲜艳的颜色了。沙很细,并不亚于海边的细沙。这个季节,有海鸥在这栖息,但为了湖水的水质,这里严禁喂食海鸥,避免多余的食物造成湖水的污染。据说,抚仙湖是国家储备用水库,就算是全国14亿人口平均下来,每人平均都有十来吨的用水。这足以见识到其水质的纯净了。规划馆外的抚仙湖,春风吹拂,漫天的阳光洒在湖面上,湖水不停地涌动,一层又一层,层层叠叠,漫步湖边,听同行阿姨的故事,会被她的通透,豁达,理智所动容。禄充村处的抚仙湖又更显其秀美壮观了。坐在帆船上,你更能直观感受到其清透,同行的人有“水至清则无鱼”之感。船行至湖中,波涛汹涌,竟会使船左右失衡,感觉要翻了一样。可是你再细看,波涛涌动下的湖浪像山丘,也有层峦叠嶂之感,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低的;而另外一边,阳光明媚,波光粼粼,有的像钻石,有的白如练,让人沉醉。登至笔架山,俯瞰抚仙湖,又是不一样的景色,并不亚于大海的蓝。绿树掩映下,湖面一排排的帆船,更映衬出它的清净了。虽然是混迹于老年团的一天,但是值得。
滇池的红嘴海鸥,是西伯利亚带来的情书。我想:爱自己,悦纳自己才是最极致的浪漫了吧。
石屏,绝对是个美丽的意外。本无意前往,但奈何建水呜央央的人群,还有堵得不能再堵的交通,只得让我逃离。
古城隔汽车站很近很近,不到两公里。如若不是当地人的肯定,我都以为我走错了地方。向右而行,中午的古城似还没有睡醒般。青石板两旁的商店多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用品商店,感受不到丝毫的商业气息。饥肠辘辘的我,其实只想找家小吃店,抑或是连锁的快餐店也好,但走了很久很久,才发现路边的一家小店。临近门口,是一个支起来的可以烤豆腐的小桌,桌边坐着两个人。其实是父女,可最初我竟误以为一个是老板,还让帮忙烤了土豆,也吃了他们点的小豆腐。豆腐很小很瘪,估计就是个大拇指大小。但在炭火的熏烤下,它一点点地变黄,膨胀,然后在独有的配料下,真的是一绝。不同于家常豆腐,它发酵得特别到位,一口咬下去,并不是酥软的味道,有种嚼劲,但唇齿相依,是酱香的口感。还有叫不出名的粑粑,糯软,玫瑰酱馅料的香味浓郁,在唇齿间浸润渗透~坐在桌边,慢慢烤,慢慢吃,是岁月静好之感。
再往里走,你只会感叹它的古韵。真再没有哪一座古城比它更纯朴了,古老斑驳的建筑,经历时光的洗礼,它以一种沉静内敛的姿态悠然伫立,安然宁静。历史的痕迹遗留在古街的每一处角落,一片灰瓦,一道残墙,都无声地讲述着每一段遥远而动人的故事。
漫步石屏古城,穿行在古街深巷,感受这里人们纯朴悠闲的生活,没有游织的行人,安静得世界似乎只剩下你在跟自己对话。
建水,是我一直向往了很久的地方,主要在于它的小众,在于它的冷清。可是,节假日的盛况着实让我吃惊不已。
为了避开人流,我不得不精简了行程。一是十七孔桥,据说是在清朝建造、分两次建成的,它是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一辈子寻觅的中国,也是国内唯二的十七孔桥。。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静静伫立在那里,经历历史长河的变迁和洗礼。无论何时,它都能与远处的青山黛色相映成趣。
为了更好地感受,我特意去了两次。一次是傍晚。不可否认,不管是肉眼可见的,还是镜头下的,真的特别好看。桥上青石板的路,一次次地被踏足,一次次地耳听来者的欢呼声和感叹声,但它一次次地静静伫立,等待又一个拜访者。一次是早上。特意早上去,一是因为可以避开人流,感觉自己和它一起共呼吸共命运;二是东边的晨曦慢慢升起,如此的净颜,如此的静谧,都唯恐自己的呼吸声会破坏那一切。只是天公不作美,云层太厚,没有漫天的红霞,只能说遗憾也是一种美。太阳升起,穿过孔洞,光芒四射。倒映在湖面的孔桥,依旧在层层漾开的涟漪间岿然不动。
二是朝阳楼,建于明代,很大,五开间,三进间,为三重檐歌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楼上悬一明代大钟,高2米多,重1700千克,击之,数里外都能听见钟响。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据说春、夏交替的时节,万千只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一片繁忙景象。近年来,据说每逢春节,都会有特别的灯光秀和春节的活动,流光溢彩下,是节日的仪式感,也是一种礼赞。最让人意外的是,天安门是仿它而建。这也足见它的独特之处了。
而僻于冷清街道的燃灯寺又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吃完中饭,沿着马市街走,竟瞥见矗立的尖角,走近,发现是建于明代的佛教建筑,现存的是修缮于清朝年间,融合了汉、藏、滇等多种建筑元素。它也有大雄宝殿,地藏寺,但又别于其他寺庙的雄伟,它精湛小巧。而一直不绝于耳的梵音,有摄人心弦的魅力,让我静静地坐在那足足快两个小时。其实,一进门,就见几个主事的在聊天吃甘蔗,并邀请我吃。可能这也是友善的魅力吧。就像在菜市场转悠,让我拍照,并给我介绍当地特色的摊贩,也有路边主动载我一程和我一样的观光客,短短交流之后,就能说出我旅行之地的特点,也有喊我吃家常便饭让我随意的酒店老板,也有赞美我穿搭干净大方的阿姨…其实,喜欢在路上,就是因为你真的能感受到很多你平时里不能感受到的东西,还有陌生人之间的没有丝毫利益关系的温暖,也就是所谓的见山见水见人见自己。
不可否认,电影芳华里的碧色寨是一部分原因,但更多让我想去蒙自的却是先锋书店。十多年了,它依旧萦绕在心头,不可错过。立于西南联大旧址,南湖畔的它又有了不一样的魅力和气质,多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沉淀的艺术感。大地上的异乡者,终为爱,迢迢千里。都说文字无声,但是振聋发聩。我不能迢迢千里一一打卡世界的每个角落,可我能于文字里感受世界各个角落里的千千结。也正是因为这些在指尖跃动的字符,我终能找到自己,回归自己。
无论是建水,还是石屏,还是碧色寨,都有小火车站,不少人慕名而来,还赶趟地体验一番慢火车的乐趣。说实话,我并不钟情于此,可是我对它在滇越一带的历史意义心怀敬意。也无怪乎,虽然是不同的小火车站,但能感觉到他们色彩的强烈和浓郁。黄的,绿的,交相辉映,并没有我们以为的土里土气,反而是一种难有的贵气。你会为之倾倒,会为之感叹。
走啊走,停啊停,想啊想…行路有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