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尤其是读了很多年书的朋友,而且上学期间学习还不错的朋友,经常会受到一种打击,那就是自己曾经那么刻苦的学习,参加工作了以后却没有曾经在班级里倒数一二名的同学混得有出息,同样的年龄,他们已经有好房有好车,而自己却苦逼地飘在城市一角,甚至还常常付不起房费,买不起车票....
落差大吧?这种落差,使得很多人,包括一些学校的老师,都开始倡导读书无用论,不信就拿同一个班级里前一二名与倒数一二名的学生在社会中的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多少来对比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读书真的无用吗?
以前我自己也曾经反思过一段时间,怀疑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到底值不值?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受了20年的学校教育,而如今参加工作了,一个月的工资也仅有个三千出头,月月光不说,更要省吃俭用,而这与父母为我所付出的高昂的学费严重不成正比。如此看来,早些参加工作是不是更好一些?至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不至于白白浪费?
真的是上学上多了而把自己的青春给耽误了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几个2016年新认识的朋友说起。这几个朋友是在工作中认识,他们共9个人,全部来自中国社科院,有8个博士,一个正在做博士后,2015年12月份从北京到我所在的大西北戈壁环绕的小城挂职锻炼一年,而这就是我能够认识他们的机缘吧。从学历上看,他们比我这个研究生,还要高一级,那么也就是说,他们上的学比我还要多几年。从毕业学校来看,他们都是全国排前五名的名牌大学,甚至还有一位博士取得的是日本某著名大学的历史博士学位。从收入来看,他们的工资要是我的好几倍。从发展机会来看,他们现在都是国家的战略储备人才和中央领导人的智囊团。写到这里,不用别人说,我自己首先就已经明白了,不是我上的学多把自己耽误了,而是我根本就没有把学上好,自以为上的多就是好的观念,生生地将自己陷入了“井底”且不自知。
所以说,上学的时候,我就没有把学真正的念好,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没有把书读好、读精、读透。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说明我不仅白白浪费了好几年青春,往后再想有大的飞跃也晚了?肯定不是,首先是“功不唐娟”,以前所学的、所知道的,在以后肯定还会有用,不会被浪费,其次是我们不要再错过一次次新的升级的机会。
李笑来老师在他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专门拿出一个周的时间,来跟大家解析“我是如何错过一次升级的”,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有的时候,我们错过只是因为觉得这件事和自己没有关系”,正是“没有关系”四个字,将很多本可以升级的机会生生放走而且不自知。“不自知”,不仅代表无知,而且还表达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意思,当很多年以后才知道时,便常常带有无限的悔恨,责备自己为何机会当初触手可及,而自己硬是对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怕不可怕?并且李老师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就是他自己也已经,尽管他已经算是一位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记录、善于实践的这么一个人,仍然曾对他一位创业非常成功的学生专门为他讲授的有关投资方面的知识视为“与己无关”而错过了好多年,不过幸运的是,他后来在自己的多年摸索中终也悟出那番道理,但是如果当初别人跟自己一讲自己便重视起来,会不会能让他少走好几年弯路呢?
通过自己刻骨铭心的一次错过升级机会的经历,李老师告诉大家,“感觉没关系是错觉,就是错觉,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既然“感觉没关系是错觉”,我们应该怎么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呢?或者说如何才能让自己不错过“升级”呢?相关的解决办法或者应对策略,李老师也是毫不吝啬甚至淳淳善导地在他的文章中反复强调:
“面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时候,不要先让“与我无关”的想法占据大脑,不妨先去主动吸收,按照那个观点去做一下。做不好不要紧,但是只要你做了就会让这些观点和你产生联系,自然就有机会利用它们改变自己的生活了。举例说明:在学校里,那些成绩不错的学生通常都有一个特点“能听进去老师的话”,能听进去老师的话,并不是说老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而是说那些学生会听进去,并且结结实实地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如果这个方法不错,他们自然就因此受益,即便这个方法不太适合,他们也能尽快做出调整。而反观那些看似努力,实际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要么先质疑老师的方法, 在里面跳出不合理的部分,要么就只是听听而已,不会用实际行动去检验。于是这个怀疑且不行动的学生就在自己不自知的情况下一次次错过了让自己升级的很多机会。”
除了这些,李老师还强调:“看到不错的材料,尽量把它放到脑子里或者花时间记录下来”;“很多时候,那些目标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你不行动就只能离它越来越远”;“实际上,只要你开始写,并且一直写下去,你就一定会越写越好”;“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大部分人只是觉得说的有道理,真正去践行的人估计还是少数”;“于是,你不仅要读,还要反复读;不仅反复读,还要先假定每个观念跟你有巨大的关系,调动所有感官为自己创造带入感,去琢磨、去研究、去想象”........
发现出规律了吧?是的,你现在想到的就是我想要说,更是李笑来老师不断地说,先假定你认为比你优秀的人所说的是对的、是对自己有用的,然后按照对方的理论自己去践行一下!而践行之后,对自己到底有没有用?只有自己知道!而如果,听了只是听了再无它,那么你就会一直属于那类人---“听遍无数的人生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介于此,我想跟耐心地自己聊会儿:为什么好像自己一直看似很努力、很刻苦,但是却并没有很突出、很出类拨萃?原因是,由于对新事物的恐惧,而让“与己无关”作为挡箭牌,生生地将很多可以让自己升级的机会给白白错过了且不自知。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方面是自卑和懒惰所致,另一方面是没有尝试过体验新事物所带来的快感。这种错误的意识,如果不痛彻心扉,不彻底改变,那么自己依然不会有太大的改观,就会像很多自己不想成为的那些“胆小鬼”一样,继续带在自我欺骗的舒适区中,慢慢自我毁灭。
因而, 今后,我要大胆尝试和接受一些新鲜事物,遇到它们的时候,不要赶紧用“与己无关”封闭自己的双眼,而是走向前,摸一摸、碰一碰,或者拿起来转一转、扔一扔.....总之,体验了再说好与坏、适合与不适合,若真是不适合,再改变也不晚,怕的就是因为不敢体验、不敢尝试而错过很多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