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线下组织的读书活动,在30天内完成《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的阅读,花了半个多月完成了阅读。书中将我们大多数人分为三种类型:付出者、互利者和获取者。本文主要围绕着付出者,在行为模式(关系网络构建、对付出的态度、责任偏差、影响他人等)上通过多案例说明现在商业社会中付出者最有可能取得成功。而有意思的是,人们都不希望被其他人知道自己付出者的特质。
书中对于三类人进行了定义:获取者以自我为中心,评估别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喜欢得到的比自己付出的要多;付出者则不然,他们以他人为中心,更关注他人能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互利者则会更为平衡,他们不会以为付出也不会一味索取,而在寻求双方共赢的可能。
在我看来,付出者和互利者很多时候在结果上其实是一致的,付出者与互利者最大的区别在动机层面,付出者付出的动机在利他,并不期望或要求一定从获得付出的人身上得到利益,但是互利者付出是要基于希望获得同等汇报的基础上,所以更有目的性。付出者的成功路径其实更类似《孟子》里的一段话: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所以助人者,人恒助之。从一定意义上讲,付出者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是基于人性本善的基调,因此并非大部分付出者都能够获得成功,笔者在书中也提到过需要甄别付出的对象,而不是无差别的散发善意和付出,从而避免成为获取者的垫脚石。
而获取者的基调则是人性本恶,也就是说对于获取者而言,所有人是恶意的,并且被获取的一方一定是失败的。只有不断获取和争抢才能取得成功。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合作和双赢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实际的工作中,获取者确实更有进取精神,但是也因为目的性过于强烈而引起反感,因此获取者在成功上往往伴随着负面的信誉评价。
获得影响力最关键的2点:处于支配地位以及有良好的声望。因此我们希望获得影响他人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在为以上2点在努力。在获得影响力这件事上,一个有意思方式的是关于无力沟通。无力沟通简而言之是示弱,用不那么肯定的方式讲话、表达疑惑、依赖他人的建议(中肯的请求对方提出建议)。在影响他人方面,获取者通过无力沟通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获取者一般给人的印象是强势的,不容辩驳的,当他们示弱,会让对方有更好的感官,避免了剑拔弩张,也更愿意去接受对方的意见。付出者则在良好声誉上更具有优势。
成功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无论是获取者还是付出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当今社会规则中,合作与共赢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团队的配合和良好的分工才能更大的发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