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作为分工联系人,对村里的状况有一些观察、思考,但是旁观者不一定就“清”,所以只能做个参考。
北闸村自换届以来,较以往有很大进步。完成中心任务、处置复杂矛盾和问题,老同志迎难而上;日常工作年轻同志算得上兢兢业业。尤其2022年,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西正、联合等人居环境改善明显,村集体经济有较大的增长,拆迁遗留问题稳妥处置,群众对村党组织是认可的。但是与镇党委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些差距。
一、当前存在的短板与问题
主要表现在与先进村相比有差距,连续两年考评结果不理想;服务群众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建设不足。
(一)客观上
北闸村外出人口占八成达3600,在家常住只有两成900人,而且大多是老人。人口流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工作模式和路径,以往的工作方式方法,很多不适应。常年外出的工作、收入、生活状况很难掌握,但是政策还要落实,很多涉及所有户籍人口,工作很难精准到位。一些政策宣传做不到面对面,工作难以深入,沟通交流不畅。这些从信访反映问题可以看出来。比如吴邦国,住在肥西,一点小事就打“12345”。还有拆迁遗留问题,写了多少“12345”?象wcc人在湖南株洲,生意做的挺好,为了修路的事,往省信访平台写信。
拆迁遗留问题。大部分解决了,还有20多“无房”户和2户没落实,并且留下了一些隐患。
集体经济增收没有来源。巢湖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严重制约工业经济、土地性质转化。村集体资源、资产屈指可数,没有增收的项目。岗区镇的村前几年在“土地增减挂”项目上都挣了大钱,有了一定的基础。还有土地整治后增加的耕地,都在集体手上,多的达千亩,群众只有产权证上的。为什么我们征地,群众到户资金发放后,剩下一点边边脑脑集体土地征地费还要二次分到户?这是北闸村集体的一点有限的资源。
班子队伍工作经验不足。西正道路盯得不紧,评审没参加,指望镇交通办,他们坐在办公室,对照建设标准,把北头七户在图纸上删掉,带来多少问题?如果盯得紧,应该是可以解决的。去年西正修路、联合“三化两改”、“水环境治理”、“千沟万渠”工程、抗旱,为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做了多少工作,四个大片四个“一线为民”群里悄无声息。难道这些事,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提升?不值得一提?
(二)主观上
主要是作风不实。一是进取心不强,甚至甘于落后,没有争先进位意识。典型的是2022年“居保”工作,村里老同志应该是知道考评“双指标”——参保率和缴费水平,但就是认不上,对末位在思想上都没有触动。最怕的就是适应了落后,安之如怡。有个“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事实上在全镇就是不同程度存在这个情况。二是行动慢,完成工作不够主动。老同志有个很不好的思维方式,认得上就积极,认不上就拖;注重眼前利益,缺少大局思维,忽视长远影响。你看魏荡村、东湾村每件工作都会及时响应、及时安排,行动快速吗,效果就是好。去年北闸村的“总部注册”“乡贤文化”建设,就是缺乏主动性。还有西正前年腊月到正月连阴雨,加自来水管道施工导致道路泥泞,没有及时解决,群众鼓噪。二是工作不细致。年末活动板房的火灾,五保老人的意外,联合的高风险地区来人信息摸排不及时,北闸的焚烧秸秆和“居家监测”人员脱离视线,或多或少在工作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二、几点建议
当前来自上级和群众的监督力度空前,考核要求高以及注重结果不关注过程,以实绩论英雄。如何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如何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群众对集体力量的要求是迫切的,渴望遇到事时有一个能替自己说话、可以依赖的集体组织。这都要求我们有超强的把控能力。
第一要做到底子清,情况明;然后要做实事。把村里的基本情况摸清,了解我们的资源是什么,有哪些优势;了解透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缺什么,要什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做点实事,为农民们解决点实际问题。
实事怎么做?关注弱势群体是最主要的,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职责。残疾人、五保老人、独居老人很可怜,经常过问。还有大病导致一夜致贫。综合运用低保、多元化救助政策,还要有应急预案。落实好看护人职责,开展常态化走访。在年节、气候发生变化的时候,一定要入户看一看。压实网格员责任,常态化开展大排查,核实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情况,确保不出现返贫、致贫。对发生变故导致生活困难的,能够识别为监测对象的都要启动相关程序。其次要谋项目,主动去谋,去争取,不能被动等:基础设施要靠项目;产业发展靠项目;集体经济发展争项目。要多长一个心眼,既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我们的资源、地理位置,哪些项目适合我们,我们可以落地哪些项目;又要去找项目,经常跟乡村振兴办、交通办、财政所等各办、所沟通、交流;还要跟“新乡贤”多走动。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抓住主要矛盾。正月初三火灾,就是安全隐患造成的,这些活动板房不是安全住房。我们的群众是淳朴的、善良的,只有镇村工作不到位,群众指望不上我们,对我们缺乏信任,他们才会往上跑。所以我们多长一双眼、一只耳朵,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在苗头的时候化解,做到“大小事不出镇村”。针对拆迁遗留问题,要“一户一策”。建立专班,每一户都要有人管,有人做工作。“无房户”里面,也有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既要争取政策,又要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圩区宅基地紧缺,要创新方法,解决一些拆迁后宅基地的问题。另外加强与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应急办联系,多争取支持,多安装一些监控、探头,多一些保障。
针对外出人口较多的情况。各片要在去年疫情防控摸排的基础上,动态掌握流动情况,建立台账。在落实工作的时候,采取一些新办法,加强宣传。利用微信群,小俞同志很好,经常在四个“一线为民”群里发一些“反电诈”、“双提升满意度”宣传材料。以后,象“居保”“医保”“疫情防控”“秸秆禁烧”集体装部电话,多打打电话。群众工作,只有多联系,多沟通,多交流,与群众做朋友,才能得到群众理解和拥护,群众就会跟着我们走。去年初西正道路问题,群众鼓噪多厉害,领头的魏先波、魏changchun、“墨林”等人,也不是不讲道理,换位思考的话,他们追求美好生活,要求的是改善人居环境,根本立场是对的,只是不了解实际情况。通过实实在在的把路修好,客观存在问题基本解决后,再加强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象“居保”“医保”这些政策,定期不定期把相关宣传材料往群里发,广泛宣传。
时刻牢记发展集体经济的意义。集体经济是村党组织的经济基础——没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基层组织将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组织的力量发挥,桥头堡作用,都要打折扣。集体经济是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集体经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很多问题,靠分散的一家一户及个人力量很难去解决;防汛抗洪、抗旱要村里组织实施;沟渠清理在圩区非常重要的,去年投入了十几万,取得了成效,但是不能做到常态化,也就是做得还不够;道路等基础设施维护;人居环境整治(垃圾、污水、乱堆乱放)。也是农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重要保障和靠山——残疾人、大病,以及天灾人祸的,还有社会稳定,包括养一些懒人。集体经济的强大对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国家的项目,解决的是大问题,而且有很多程序,落实起来不会那么及时。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具体问题,需要集体经济来兜底。如果做不到的话,群众就不满意,社会就没有那么稳定、和谐。群众对党和政府就会失望,满意度就不会好。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去整合资源、资金,去凝聚人心。
那么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就北闸村实际情况,要整合资源,所有村集体土地要发挥最大化效益,一定要经营好,有人专管。发包的话,既要完善民主程序,也要完善法律程序,要让党员、村民代表表决,也要走招标竞争程序。另外,以后除承包地以外,集体土地(边边拐拐)征地费一律不得分到户,留在集体,这是村集体有限的资源。把“新乡贤”组织起来,做“注册”经济,引导有实力的能人,为集体经济做贡献。在“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上做文章,巢湖风光、“双水”——杭埠河和“引江济淮”河道风光,栖凤州湿地风光,距合肥二十分钟车程的地理位置,做“农旅”规划。筹办村集体劳务组织,立足于本村环境卫生整治,既清洁村内卫生,又能为集体增加收入。
改进工作作风。我以前说过,村干部是通过组织考察来使用的,这个队伍里面容不下“躺平”,容不下精神松懈,容不下“懒散”。不推不动,甚至推了也不动的村干部就不合格,就是混进队伍的。每位同志负责一方面一条线工作,你对上级(政策)的要求要吃透,对群众的反映要了解,对工作的问题症结要掌握,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分片同志,相当于“片长”,包片七八个村民组,做好工作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要深入。你的片哪些是你的人?村民组长可得力?有哪些党员、“五老”?谁来帮你落实工作?谁是阻力?哪些阻力?这些都要心中有数,才能能把控。中心工作、中心任务,不担心,有党委政府统一指挥,有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在抓,大流裹挟着每个人向前走。怕就怕各自独立承担的分工、分片日常工作,有没有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沟通民情,了解民意,了解民怨,捕捉民声,替群众排忧解难,以及上级日常报表、材料。各村的差距,每位同志的差距很大,就是体现在日常当中,体现在细节当中。注意工作方法,如果工作方式粗暴,就会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
“时时放心不下”,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意思是要时刻都要想着:“一旦有个什么事怎么办?”我们要当做“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