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罪我,一任诸君。
不太重要的冷知识。三国的时间概念,我习惯认为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280年三家归晋结束,因为游戏中的时间背景经常用这两个节点。从考试要求上来划分应该是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汉王朝结束开始计算。因此曹操、周瑜、关羽等人都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
关于《品三国》,大多数人最先都是从《百家讲坛》开始了解。易中天幽默风趣的讲述方式带来了大批迷弟,只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只播出了一部分就没有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品三国》成了后来几年的畅销书之一。
书中的内容基本和播出的《百家讲坛》大体相似。除却纸质阅读的需要删减了一部分影视旁白和随机调侃,这依然削弱不了强烈的易中天风格。强调一点,易中天是文学硕士,不是历史学硕士。整个解读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难免加上主观臆想。《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品三国》是尊曹贬刘。易中天以曹魏方面为开篇视角,情感上非常偏向曹操,对刘备方面并不友好。中间还采用蒙太奇的讲解手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上去每一句话都有理有据,但是经过组合后形成了另一种效果。这也是易中天被人诟病的一点,以肯定的态度来讲解曹操,以模糊的态度来讲解刘备。《品三国》可以当作靠谱的小说看,但不能完全认为是历史分析,属于入门级科普读物,了解揣测往事依然需要自己去读《三国志》。
易中天将主要的讲解集中在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身上,尤其是曹操。个人也觉得曹操非常可爱,但我们需要辩证的来看待每个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人物。看小说可以非黑即白,看历史则要带上融合地带。因此刘备诚实又虚伪、曹操直率又狡诈也就不难理解,都不过是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曹操和诸葛亮的政治主张非常相似,都是虚君实相,依法治国。再仔细深究会发现,两人的管理方式都有现代管理学的影子,组织结构的分工、分组和协调,行政要素的分类执行。强大的时代前瞻性也造就了两人的治国的成功。
全书以三国历史为主线,故事剧情为辅助,在历史,野史,演义多方面分析了三国时代的恩怨情仇,历史沧桑。所有人都在得到和失去之间,不断地辗转。很多人从小耳濡目染了解的人物形象直接被推翻。周瑜是性度恢廓的儒将,草船借箭的是孙权,千古一计空城也和诸葛亮没有关系。刚开始觉得惊讶却也不免有一阵畅快。
全书前半本的内容更为熟悉,后半本的内容则新鲜许多,这和《三国演义》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的历史概念直接代入了《三国演义》的蜀汉视角,以关羽和诸葛亮的死作为了整本书的结点继而弃书。加之主战场都放在了蜀汉和曹魏方面,使得东吴的出场戏份大幅度压缩,东吴的历史好像从来不知道一样,比如陆逊才是被气死的大都督。
抖音上评价蜀汉群臣是一群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为了信仰而奋斗,现在再看每个人集团,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浪漫!《品三国》着墨于每个人物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交关系和政治权谋下的选择,荀彧同诸葛亮并没有太大差异,面对晦暗的世界两人同样不屑同流合污。84版的《三国演义》中很多人物都碾压的了新《三国》,唯独新《三国》中的鲁肃,玲珑心思又尘网自缚的君子之风尽在不言中。
看完全书主要记住了两个概念:一、每个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二、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因此,他们与士族阶级都有矛盾,有冲突,有斗争。最后只能是代表士族阶级的晋一统华夏。终归可以看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前看“三国”,会觉得这是一个英雄辈出、豪杰策马纵横的时代。现在再看,则感觉这是一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豪杰征战的古战场已化作荒芜。在权势和人性的角斗中,人性常常居于下风。